“韜光養晦”由“韜光”和“養晦”兩個詞語組成。“韜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斂光芒,引申意義為避免拋頭露面。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國太子蕭統所寫的《靖節先生集序》。其序中有“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壹句。《晉書·皇甫謐傳》中又有“韜光逐藪,含章未曜”之說。
韜:按捺,柔化,隱藏;
光:鋒芒,外露的銳氣。引申為突出的、外露的才華、能力、榮譽等;
“養晦”的字面意思是隱形遁跡,修身養性,引申之意為隱退待時。《詩經》中有“遵養時晦”之記。《宋史·邢恕傳》中則有“公著薦於朝,得崇文院校書;王安石亦愛之。因賓客喻意,使養晦以待用,恕不能從”壹段歷史公案。
養:修養,培養;
晦:農歷每月的最後壹天,沒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