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麽?這壹成語的來源是什麽?

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麽?這壹成語的來源是什麽?

望穿秋水,時間帶不走了壹個人的思念,帶不走了壹個人的等待。城市的夜晚被籠罩在壹片燈光之中,看不見久違的妳。 那年初夏,那雙大手,那個背影。不能忘,不敢忘。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麽?這壹成語的來源是什麽?

1、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麽?

望穿秋水,漢語成語,讀音是w?ng chuān qiū shuǐ,意思是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對遠地親友的殷切盼望。這裏舉例的壹下,膾炙人口的句子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秋水清澈,看後讓人心曠神怡,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李賀 《唐兒歌》 ?壹雙瞳仁剪秋水.?後來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

2、這壹成語的來源是什麽?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講的是崔鶯鶯渴望見到張生幾乎望穿了雙眼,皺壞了雙眉。但是後者蒲松齡在《聊齋誌異?鳳陽士人》也有抒寫: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 。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意思是:眼睛都望穿了,卻還是不見他回家,潸潸淚下。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望穿秋水:本為成語,意思是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對遠地親友的殷切盼望。

3、《西廂記》的藝術成就到底有多高?

單從體制來看,在元雜劇還是壹本四折壹楔子的固定模式下,王實甫的《西廂記》用了五本二十壹折來講述故事,大大增加了戲劇本身的矛盾沖突性。另外,在此之前雜劇分旦本戲和末本戲,由壹人主唱,而《西廂記》確對大量角色增加了唱詞,使人物更鮮明,提高了藝術表現力。王實甫的《西廂記》相當於對元雜劇的改革創新,歷史上哪次成功的改革不垂名千古呢。

後記:《西廂記》裏張生和鶯鶯為了能夠在成為夫妻所做出的努力是我很欣賞的,比如在壹方有危難的時候另壹方就好像有心靈感應壹般直接去幫助他(她),當雙方有矛盾時也都是互相體諒。《西廂記》是壹部驚世駭俗的作品,我對於它的理解也僅限於此,我相信還有更多的細節等待我們去發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