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曹植有關的成語有:七步成詩、才高七步、相煎何急、下筆成章等等。
擴展閱讀:
壹個故事引發的三個成語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
[原文]: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①;應聲便為詩曰②:“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③;箕在釜下燃④,豆在釜中泣⑤。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⑥。
[註釋]①行大法:執行最高刑罰,即殺頭。②應聲:隨著聲音。
③漉:讀音lú,同音字”陸“。液體往下滲,過濾。
菽:讀音shū,同音字”書“。豆類的總稱,大豆。
④箕:豆莖。⑤釜:鍋。⑥慚色:慚愧的神色。
[譯文]: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壹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用死刑。曹植應聲便作成壹詩:“煮了豆子可以做美味的湯羹,過濾的豆子可以磨出新鮮的豆汁。豆莖在鍋下猛烈燃燒,豆子在鍋中悲泣的哭訴,本來都是相同的根上長出,何必這樣相逼呢?”魏文帝聽了深感慚愧。
上述故事就是三個成語:《七步成詩(章)》、《才高七步》、《相煎何急》的來源。
[成語寓意]:《七步成詩(章)》與《才高七步》:指人才思敏捷。
《相煎何急》:形容兄弟之間或內部相互殘殺迫害。
《下筆成章》故事及解釋
[成語故事]:曹操對自己兒子的才氣也非常賞識,但又覺得很奇怪。有壹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後,心裏覺得曹植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但也不免有些懷疑這文章是請入代寫的。於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認真地盤問道:“妳的文章我看過了,寫得不錯,是不是請別人代妳寫的呀?”
曹植趕忙給父親跪下,稟告道:“不是的,我能夠言出為文,下筆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當面考我,怎麽能說我是請別人代寫的呢?”曹操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銅雀臺竣工了,就讓幾個兒子都上去看看,並叫他們每人都寫出壹篇辭賦來,試壹試他們的文采。曹植拿起筆來就寫,壹會幾工夫就寫好了。這就充分證實了曹植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成語寓意]:提筆壹寫就成了很好的文章。形容文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