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蒼狗喻世事變化萬端。
兔死狗烹喻有事時被重用,事成後即被毀棄。
狗仗人勢倚仗強者的勢力欺侮弱者。
狗血淋頭舊俗謂以狗血澆頭,可使妖魔現出原形。後多指使人難堪。
狗尾續貂喻不計才能優劣而濫設官爵。
狗頭生角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通常都用以拒絕他人的借口,與“烏白頭,馬生角”意同。
狗頭軍師形容愛獻小計的小人。
狗茍營利形容到處鉆營而不擇手段的小人行徑。
狗眼看人低通常用以譏責壹個人隨意輕視別人。與“門縫裏瞧人”、“有眼無珠”類似。
狗嘴吐不出象牙用以譏責別人嘴巴不幹凈或修養不夠,胡言亂語,說不出美好良善的話。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通常用在“好心沒好報”時所說的氣話。
狼心狗肺喻像禽獸般惡毒殘暴的人,或不講道理、忘恩負義的人。
偷雞摸狗比喻行茍且之事。
嫁狗隨狗比喻女子嫁夫,隨遇而安。
豬狗不如比喻下等。
雞飛狗跳形容雜亂亂遭遭之情形。
雞零狗碎瑣碎零星的物品。
雞鳴狗盜喻卑不足道的技能。
豬朋狗友比喻損友。
土雞瓦犬泥捏的雞,瓦造的犬。比喻徒有其表,實為無用之物。
犬牙相錯(1)形容兩物交界處,參差不齊,互相銜入的形狀。(2)犬牙相制用來形容兩種以上的勢力,彼此互相牽制。
犬羊之質比喻怯弱無能之性情。
犬馬之心下屬用以謙稱對長上盡忠效誠之心意。
犬馬之命謙稱自己的生命。
犬馬之疾謙稱自己的疾病。
犬馬之勞謙稱自己微薄的服務像犬馬壹般微不足道。
犬馬之齒謙稱自己的年齡。
喪家之犬譏誚不得誌的人,逃走得十分狼狽。
蜀犬吠日喻少見多怪。
聲色犬馬形容生活非常糜爛。
雞犬不留趕盡殺絕,不留活口。
雞犬不寧比喻騷擾得很厲害。
雞犬升天比喻壹個人做了大官,同他有關系的人也跟著得勢。
2. 瘋狂猜成語,有雞和狗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1.雞飛狗叫
成語拼音:jī fēi gǒu jiào
成語解釋: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直叫喚。形容亂成壹團
成語出處:吳運鐸《把壹切獻給黨 反“掃蕩”》:“忽然,鄰莊雞飛狗叫,老鄉們拖著孩子向莊外奔跑。”
2.雞飛狗跳
成語拼音:jī fēi gǒu tiào
成語解釋: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到處亂跳。形容驚慌得亂成壹團
成語出處:茅盾《鍛煉》:“然而陳克明卻在這裏想象,壹方面疑神疑鬼,又壹方面畏懼怨恨所造成的雞飛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3.指雞罵狗
成語拼音:zhǐ jī mà gǒu
成語解釋:指著雞罵狗。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成語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壹部:“李大嫂子,別指雞罵狗,倒是誰白吃白喝?”
4.雞零狗碎
成語拼音:jī líng gǒu suì
成語解釋:形容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系統。
成語出處:茅盾《雨天雜寫》:“則此壹特點不能不有壹佳名,故擬題曰:‘雞零狗碎’雲爾。”
5.雞鳴狗吠
成語拼音:jī míng gǒu fèi
成語解釋:雞啼狗叫彼此都聽得到。比喻聚居在壹處的人口稠密。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醜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6.打雞罵狗
成語拼音:dǎ jī mà gǒu
成語解釋:比喻旁敲側擊地漫罵,以發泄對某人的不滿
成語出處:魯迅《仿徨 肥皂》:“妳今天怎麽盡鬧脾氣,連吃飯時候也是打雞罵狗的。”
3. 和狗有關的四字詞語白雲蒼狗 蒼:灰白色。浮雲象白衣裳,頃刻又變得象蒼狗。比喻事物變化不定。
藏弓烹狗 飛鳥射盡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獵狗煮了吃肉。舊時比喻統治者得勢後,廢棄、殺害有功之臣。
打狗看主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給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處理壞人下事要顧全其後臺的情面。
打落水狗 比喻繼續打擊已經失敗的壞人。
鬥雞走狗 使公雞相鬥,使狗賽跑。指舊時剝削階級子弟遊手好閑的無聊遊戲。
飛鷹走狗 放出鷹狗去追捕野獸。指打獵遊蕩的生活。
狗惡酒酸 比喻環境險惡,使人裹足不前。
狗吠不驚 吠:狗叫聲。狗偶爾的叫聲不會引起驚慌。形容社會太平安定。
狗吠非主 比喻臣子各忠於自己的君主。
狗吠之警 比喻輕微的驚動或擾亂。
狗茍蠅營 比喻為了名利不擇手段,象蒼蠅壹樣飛來飛去,象狗壹樣不知羞恥。
狗急跳墻 比喻壞人在走投無路時豁出去,不顧壹切地搗亂。
狗頭軍師 比喻愛給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專門出壞主意的人。
狗尾續貂 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後面,前後兩部分非常不相稱。
狗血淋頭 舊時迷信說法,謂狗血淋在妖人頭上,就可使其妖法失靈。後形容罵得很兇,使被罵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壹樣,無。
狗血噴頭 言辭刻毒,大肆辱罵。形容罵得痛快淋漓。
狗眼看人 比喻眼光勢力。
4. 第二個字是犬的四字成語成語雞犬不寧
註音jī quǎn bù níng
釋義寧:安寧。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軍隊撓民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雞飛狗走、雞狗不寧
相反詞雞犬不驚
同韻詞繪聲繪形、熱血沸騰、事無二成、怏怏不平、參前倚衡、春和景明、言能踐行、專欲難成、發言盈庭、粥粥無能
成語出處
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5. 為什麽漢語中帶有“狗”字的成語往往帶有愛恨交加:中國人對狗的態度
狗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是極忠誠的動物,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貓是奸臣、狗是忠臣”。“看門狗”替主人看家護院,“牧羊犬”替主人牧羊,人們願為君主效“犬馬之勞”。很多民間故事中,狗是忠誠的伴侶,如狗耕田故事中,狗幫助弟弟贏得家產。狗的特性迎合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中“忠”的美德,受人們喜愛。最重要的是,狗通人性
中國人對狗也是恨的咬牙切齒,“蠅營狗茍”“狗尾續貂”“狗咬呂洞賓”“狗急跳墻”“雞犬不寧”“雞鳴狗盜”“雞飛狗跳”“偷雞摸狗”“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狗腿子”“走狗”“狗咬狗”“落水狗”“喪家狗”,中國人用這些惡毒的成語和俗語指桑罵槐的時候,狗背起了黑鍋。在中國人的眼中,狗是忠誠的動物,但同時也是低賤、卑劣的家奴,所以才有這麽多與狗有關的詞充滿著貶義的色彩。也許,這是中國古代的封建等級制在中國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也是“動物低人壹等”的思想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