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有關人物成語故事

有關人物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毛遂自薦、高山流水、三顧茅廬、望梅止渴

壹、成語完璧歸趙的故事:

楚國有壹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壹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壹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

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壹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壹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二、成語毛遂自薦的故事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壹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壹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壹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壹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壹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去!我和妳主人說話,妳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

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麽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壹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壹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壹項工作。

三、成語高山流水的故事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內心想著高山。鐘子期贊嘆道:“好啊,高聳的樣子就像泰山!”伯牙內心想著流水。鐘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蕩蕩就像長江大河壹樣!”凡是伯牙彈琴時心中所想的,鐘子期都能夠從琴聲中聽出來。

有壹次,伯牙在泰山北面遊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巖石下面;心中悲傷,就取琴彈奏起來。起初他彈了表現連綿大雨的曲子,接著又奏出了表現高山崩坍的壯烈之音。

每奏壹曲,鐘子期總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長嘆道:“好啊,好啊!妳聽懂了啊,彈琴時您心裏想的和我想表達的壹樣。我到哪去隱匿自己的心聲呢?”

四、成語三顧茅廬的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壹國家。壹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裏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臺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沒有。

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圖大業。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也用來指誠心誠意壹再邀請。

五、成語望梅止渴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打仗,在行軍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那就是,荒原百裏,沒有水源,將士們都幹渴難忍,有的體弱的士兵,都被幹渴的暈倒了,曹操看到這樣的情形覺得非常難辦。

於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頭,查看前方的狀況,當登上山頭的時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沒有人煙,哪來的水源,不過,壹個靈機壹動,曹操想到了辦法。

他回過頭,對正處於幹渴中的士兵說:“將士們,翻過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們壹聽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於是,士兵們突然都有了力氣,奮力向前前進。後來,他們終於到達了有水的地方,但是發現根本就沒有梅子林。

故事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