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是zhāo qín mù chǔ,意思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
史書上記載的“朝秦暮楚”的典故是在豫陜交界的紫荊關——“沿著丹江上行大約5公裏,就到了壹個名叫月亮灣的地方。在這個豫陜交界的地方,有壹個兩山對峙的關口。關口外,是八百裏秦川;關口內,是開闊的中原。咆哮的丹江與狹窄的古道在這裏***同構築起壹個“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這個隘口,就是荊紫關的那個“關”了。荊紫關即由此得名。這個關口,是荊紫關的第二個傳奇。壹道險關要隘橫亙於此,自古以來發生過多少戰爭,只有這青山綠水說得清。 史書記載,發生在荊紫關早期較有影響的戰爭,應該是秦楚之間的“丹陽之戰”。戰國時,秦國和楚國交戰頻繁。當時荊紫關是秦國與楚國的交界地,其中壹部分屬於秦國,壹部分屬楚國丹陽縣管轄。公元前312年,秦國和楚國之間爆發了“丹陽之戰”,秦國憑借占據荊紫關險要地勢的優勢,壹舉擊敗楚國。秦國獲勝後,荊紫關全部歸入秦國版圖。之後,秦楚兩國重新修好,秦國又把此地劃給了楚國。有個成語叫“朝秦暮楚”,現代漢語詞典裏的解釋是:壹時傾向秦國,壹時又依附楚國,比喻人反復無常。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典故的出處就在荊紫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