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絕市、閉門不納、閉目塞聽、閉口結舌、閉門思愆、閉門覓句、閉口藏舌、閉月羞花
閉門自守、閉門造車、閉門掃軌、閉門埽軌、閉明塞聰、閉目塞耳、閉門讀書、閉門卻掃
閉門投轄、閉目塞聰、閉門思過、閉門酣歌、閉門不出、閉關鎖國、閉關自守、閉合自責
閉戶讀書、閉閣自責、閉關自主、閉合思過、閉關絕市
閉:bì
①、關;合:~嘴、~眼。
②、堵住;阻塞不通:~氣、交通~塞。
③、停止;結束:~幕、~會。
④、姓。
擴展資料:
1、閉門不出:bì mén bù chū?
解釋:關起門來不外出,指杜絕與外界交往。
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史弼傳》:“荊竟歸田裏,稱病閉門不出。”
示例:他總是~。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指與外界不交往。
2、閉閣思過 : bì gé sī guò
解釋: 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
出處: 《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壹縣莫知所為。”
3、 閉閣自責 : bì gé zì zé
解釋: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閣思過”。
出自:《漢書何並傳》:“詡(嚴詡)本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閣自責,終不大言。”
示例:民有爭訴者,輒~,然後斷其訟,以道譬之。 ◎《後漢書·吳祐傳》
4、閉關自守 : bì guān zì shǒu
解釋:關閉關口,不和外人來往。比喻因循保守,不願接觸外界事物。
出自:《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事則民勤於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於弓矢,以蒞武事。此真霸王之資也。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示例:而且廈大也太過於~,此後還應該與他大學往還。 ◎魯迅《兩地書》五十八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比喻行為保守,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響。
5、閉口捕舌 : bì kǒu bǔ shé
解釋:猶言甕中捉鱉。比喻敵方已被控制,無法逃脫。
出自:《晉書·張玄靚傳》:“旋謂基曰:‘綝擊其東,我等絕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閉口捕舌也。’”
示例:~豈容遁,排山壓卵孰與爭。 ◎清·錢謙益《送馬巽傅歸會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