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引狼入室、引人入勝、先入為主、量入為出、格格不入、無孔不入、漸入佳境、絲絲入扣、入鄉隨俗、泥牛入海、鋃鐺入獄、遁入空門、長驅直入、出將入相、誤入歧途、超凡入聖、入幕之賓、
魚貫而入、病從口入
入邦問俗 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同“入國問俗”。
入寶山而空回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進入滿藏寶物的山間卻空著手而回來。比喻雖遇到了很好的機會,卻壹無所得。
出處:《先撥誌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寶山而空回,想嶽亦不能忘情也。”
入不敷出 敷:夠,足。收入不夠支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百七回:“但是家計蕭條,入不敷出。”
入地無門 形容陷入無路可走的困境。
入閣登壇 猶命相拜將。指榮任高官顯爵。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出處: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入國問俗 國:原指都城,後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
出處:《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入海算沙 ①到海底數沙子。比喻白費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入火赴湯 比喻不避艱險。
入井望天 比喻眼光狹小,看到的有限。
出處: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入竟問禁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進入壹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裏有什麽禁令,以免觸犯。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疏:“入竟而問禁者……竟,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當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
入境問禁 境:國境;禁:禁止,指法令或習俗所不歡物事項。進入壹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裏有什麽禁令。
出處:《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入境問俗 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風俗習慣,以免違犯。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入理切情 指合乎道理,切合實情。
入門問諱 古代去拜訪人,先問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談話時避諱。也泛指問清楚有什麽忌諱。
出處:《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入木三分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出處: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入幕之賓 幕:帳幕;賓:客人。比喻關系親近的人或參與機密的人。
出處:《晉書·郗超傳》:“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出處:清·陳天華《獅子吼》第五回:“何嘗不說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實上那裏有人聽他的呢!”
入聖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達到聖賢的境界。形容學識修養達到了高峰。
出處:唐·呂巖《七言之二》:“舉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勝弗為難。”
入室操戈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裏去,拿起他的武器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反駁對方。
出處:《後漢書·鄭玄傳》:“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學識技藝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詣。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學識技藝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詣。同“入室升堂”。
入死出生 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入鐵主簿 比喻有才能有經驗的官員。
出處:《北齊書·許淳傳》:“淳清識敏速,達於從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斷,見之時人,號為入鐵主簿。”
入土為安 舊時土葬,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
出處:明·馮惟敏《耍孩兒·骷髏訴冤》曲:“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壹:“親戚多道:‘從來說入土為安,為何要拘定三年?’”
入文出武 稱人兼備文武之才,入朝為文臣,出朝為將帥。
出處:唐·張說《河西節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
入吾彀中 彀:張滿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範圍,比喻牢籠,圈套。進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內。比喻就範。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壹:“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鄉隨俗 到壹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的習俗。
出處:《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
入鄉問俗 進入壹個地方,先要問清那裏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