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
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薦授並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
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
仁傑謂曰:“君可貽親萬裏憂乎?”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鬥以南,壹人而已。”
狄仁傑,字懷英,井州太原人氏。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族中有人被殺害了,官吏就此事前來盤問,眾門人爭辯、回答。
狄仁傑仍誦讀書文不放下,官吏責備他,他回答說:“我正在書卷中與聖賢對話,哪有空閑與妳這壹般小吏說話呢?”後來通過明經科的考試考取了舉人,被任命做汴州參軍。受到官吏的誣告,黜陟使閻立本召見並訊問他,驚異於他的才華,道歉說:“聖人孔子說查看壹個人所犯下的過錯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先生是被埋沒的人才啊!”便極力推薦他,使他得授並州法曹參軍。
狄仁傑的父母親住在河陽,他登上太行山,回頭遠望,看見壹朵白雲飄飛,對左右隨從說:“我的父母親就住在它的下面。”望了很久、很久,直到白雲移了位置,他才離開。
同壹知府的參軍鄭崇質家裏有年邁多病的母親,又恰好該他出使偏遠的地方。狄仁傑對他說:“妳可以留下母親遠在萬裏而憂愁嗎?”於是,向長史藺仁基建議代替鄭前去,藺仁基嗟嘆贊美狄、鄭的情誼。
這時,仁基正與司馬李孝廉不和,相互告誡說:“咱們應當覺得有點慚愧了。”於是,藺、李二人相處得如當初那樣好了。
每壹事,就說:“狄公的賢德,在北鬥以南的地方.就他壹個人而已。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2分) ( )A.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 讓:謙讓 B.宥其同類 宥:饒恕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乖:違背 D.願矜其詿誤 矜:憐憫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讓,責怪。思路點撥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考課內”這壹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
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想,聯想已學過的課文、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和成語,註意古代漢語中通假字、偏義復詞、壹詞多義、古今異義四種情況。本題“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根據上下文知道是“唯獨狄仁傑自顧看書不理睬公人,官人責問他”,如果解釋為“謙讓”句子就不通了。
9.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反映狄仁傑果敢有為的吏治作風的壹組是(2分)( )①頒示天下,宥其同類 ②時狄仁傑哀其詿誤③止司刑使,停斬決 ④將士恃威,征斂無度,仁傑率皆不應⑤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C級(表達運用)。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①高宗贊揚仁傑識大體,②表現狄仁傑同情受連累的人, ⑥寫百姓對仁傑的愛戴,所以選B。
思路點撥這類考題的考查經常以多角度提問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較為全面的內容歸納和概括。正確解答這類題,需仔細閱讀全文,比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
然後,看題目要求的答題範圍是“局部內容”還是“整體內容”——如是前者,需要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照,以避免錯論;如是後者,則需要遺漏細節,因為細節對於答案的正確與否,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2分) ( )A.狄仁傑小時候就表現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時做事,被高宗稱贊“識國家大體”。
B.狄仁傑上表為越王事件中受連累的人求情時,深知風險極大,故言辭委婉。C.狄仁傑飛送奏章後,被武則天刺配流放到豐州,百姓聞訊,都抱頭痛哭,傷心至極。
D.張光輔對狄仁傑抗命極為憤怒;狄仁傑毫不畏懼,據理抗爭,斥責其縱容手下貪功濫殺。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分析綜合)。
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被武則天刺配流放到豐州”非狄仁傑。思路點撥此類題壹般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選項按原文順序,依次對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其中壹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壹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
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說成必然等。
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幹,依文索義,正確分析。11.下面選項中斷句正確的壹項是:(2分)A.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人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
B.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
2. 孝子不知紅日落、思親常念白雲飛 什麽意思意思是在守孝中因為沈浸於對親人的思念和哀痛中,常常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不知不覺中早上升起的紅日已落於西山了;因為思念已故的親人,而又無法再見到親人,無法再盡孝道,只能滿心失落地望著空中的白雲,回憶和緬懷與親人有關的點點滴滴事物,寄托無盡的哀思。
這是壹個為逝去親人寫下的挽聯,表達內心的沈痛和感傷。既是對死人哀悼,也是對活人的慰勉。
挽聯是集體或個人哀悼逝者,治喪和祭祀時專用的對聯。壹般分上下聯,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績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對後人的影響等。
上下聯之間講求對仗,講求平仄,辭意相對相輔,句式仍要對偶,字數相等。 書寫挽聯的字體可以是正楷、行書、行草,也可以是隸書和篆書等,但以多數人能夠辨認為好。
挽聯可以寫在長幅白布(絹)上,也可以寫在上長幅白紙上。可貼在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門口、骨灰盒兩側。
擴展資料:
古代關於思念逝去親人的詩句
1、西江月 蘇軾 宋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內進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麽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憶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譯文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裏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壹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
它的素色面容施鉛粉還怕弄臟,就算雨雪洗去妝色也不會褪去那朱唇樣的紅色。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與梨花有同壹種夢想。
2、半死桐·鷓鴣天 賀鑄 宋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譯文
再次來到蘇州,只覺得萬事皆非。曾與我同來的妻子為何不能與我同歸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頭失伴的鴛鴦,孤獨倦飛。
原野上,綠草上的露珠剛剛被曬幹。我流連於舊日同棲的居室,又徘徊於壟上的新墳。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淒風苦雨,平添幾多愁緒。今後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衫!
百度百科—挽聯
3. 望嶽全文的翻譯望嶽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齊魯③青④未了⑤。
造化⑥鐘神秀,陰陽⑦割昏曉。
蕩胸生層⑧雲,決⑨眥入歸鳥。
會當⑩淩⑾絕頂,壹覽眾山小。
註
[編輯本段]
1.嶽:此指東嶽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4.青:山色。 5.未了:不盡。 6.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7.陰陽:這裏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壹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8.曾:通“層”。 9.決:張大。眥:眼角。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10.會當:終當,終要。 11.淩:登上。
譯文
[編輯本段]
五嶽之首是什麽樣的面貌?青翠的峰巒齊魯兩地都能看到。
它匯聚了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北南兩坡分化成黃昏與拂曉。
山間層雲升騰令人襟懷激蕩,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
必須登上泰山的巔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4. 遊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題答案譯文資料供參考: 遊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幹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後,遊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後,遊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遊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壹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遊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遊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壹直在"宰執"的位置上。遊似高官後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那裏曾有他的祠。
遊氏父子的政績。遊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幹辦工事時,宜賓壹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為,並俘獲了壹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遊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後,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壹場幹戈就這樣化為玉帛。遊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壹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遊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極還熹,勿使小人得誌,以養成禍亂"他敢於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遊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裏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遊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果,程松不顧而去。遊仲鴻又遣子遊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遊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遊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於安丙和楊巨源了。
遊似從中進士起,壹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理外,則沒有什麽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遊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地位時間。壹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裏來了,如範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遊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壹。 遊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起於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遊仲鴻入朝,壹面佐趙汝愚定策,壹則"常從朱子講學"。
遊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遊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後來,把遊仲鴻列入"偽學",受到打擊。死後,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遊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遊似去研究性理之學。
遊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遊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系更好,用遊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的講解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可見,遊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遊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遊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遊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皇帝問治時,遊似說:"人主壹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壹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遊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遊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誌·外紀》說:"南充遊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遊氏父子雲。"《雜識誌》又說:"宋高宗南渡後,中原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