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讀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出自《孫子·九地》。釋義道家,兵家哲學。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士兵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折疊編輯本段成語出處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孫子·九地》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壹可當百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折疊編輯本段成語故事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衫銀攻打趙國,趙昌雹王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壹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趙王歇。折疊編輯本段成語舉例若我不先發制人,終必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後,等死耳,不如速發難。孫中山《訓練革命軍人之演講》折疊編輯本段成語造句古老的中國,沈睡的民族,被敵人的鐵蹄踏或迅宴倒在地,沒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沒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危亡之際,麻木者沈淪,知恥者奮勇,"東亞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