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的成語:別置壹喙、不置可否、不置褒貶、不容置疑、不容置喙、不容置辯、本末倒置、措置裕如、淡然置之、倒置幹戈、姑置勿論、冠履倒置、高自標置、高自位置、漠然置之、難以置信、貧無置錐、輕重倒置。
束置高閣、推誠置腹、頭足倒置、推心置腹、投閑置散、無置錐地、無庸置辯、無可置喙、無可置辯、無從置喙、無庸置疑、無可置疑、壹笑置之、置之高閣、置錐之地、置之不顧、置之腦後、置水之情、置若罔聞。
置之度外、置之不理、置諸高閣、置之死地、置身事外、不屑置辯、處置失當、措置乖方、措置有方、斷然處置、無容置疑。
置,現代漢語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zhì,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於會意字。“置”的基本含義為放,擺,擱,如安置、布置;引申含義為設立,設備,如裝置、設置。
在日常使用中,“置”也常做動詞,表示廢棄,舍棄,如置之高閣、置後。置,初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小篆文中,“置”字外圍很像壹張大網,裏面為“直”,意思是網是“直”的。
意味著身在網中的人會被赦免罪行,最後釋放,後來陸續在說文時代、秦系簡牘時代中發現,“置”字簡體版的楷書從秦系簡牘時代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