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í sī guǎng yì 123
含義
集:集中;思:思想,意見;廣:擴大;益:好處。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
用法
用於褒義。
示例
① 吳南星《三家村劄記·論開會》:“其次,就工作作風來說,也不能說是民主的,他找人來開會,卻事先並不告訴人開什麽會,解決什麽問題,也不提供有關的資料。這樣,自然達不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② 丁玲《悼念劉芝明同誌》:“他召開許多座談會,除劇本作者,演員外,還請了許多當時在黨校學習的文學藝術工作者參加,引導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討論劇本的主題思想。”
出處
① 三國蜀·諸葛亮《與群下教》:“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② 宋·魏了翁《跋晏元獻公帖》:“先朝壹政壹令必集思廣益,孰復而後行之,其審重蓋若此。”
近義詞
① 群策群力
反義詞
① 獨斷專行
② 剛愎自用
③ 壹意孤行
故事
三國時,劉備死後,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處理、決定蜀國的大小政事,成了蜀國政權的實際主持者。他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並不因此居功自傲,常常註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楊是當時丞相府裏負責文書事務的主簿官。他對諸葛亮親自過問每壹件事的作法提出了建議,他說:“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上下之間分工應該不同。”他還舉出歷史上壹些著名的例子,就是成語集思廣益的意思。勸諸葛亮不必親自處理壹切文書,少過問壹些瑣碎的小事,對下屬應該有所分工,自己應主抓軍政大事。諸葛亮對於楊的勸告和關心很是感激,但他怕有負劉備所托,仍然親自處理大小事務。後來楊病死,諸葛亮非常難過,哀悼不已。為了鼓勵下屬踴躍參與政事,諸葛亮特地寫了壹篇文告,號召文武百官、朝廷內外主動積極地發表政見,反復爭議。這篇文告就是《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他在文中寫道:“丞相府裏讓大家都來參與議論國家大事,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議,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