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厲奮發[ chuō lì fèn fā ]
釋義形容精神振奮,鬥誌昂揚。
出處孫中山《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
蹈厲奮發 [ dǎo lì fèn fā ]
釋義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激勵。 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壹五九回:“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為民前軀。”
激昂慷慨 [ jī áng kāng kǎi ]
釋義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出處清·歸莊《顧天石詩序》:“太白《古風》,而寄托深遠,激昂慷慨,前無古人。”
厲精為治 [ lì jīng wéi zhì ]
釋義振奮精神,治理好國家。
出處《漢書·魏相傳》:“ 宣帝 始親萬機,厲精為治,練羣臣,核名實,而 相 總領眾職,甚稱上意。”《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 蕭憺 厲精為治,廣屯田,省力役,存問兵死之家,供其乏困。”
壹鼓作氣 [ yī gǔ zuò qì ]
釋義壹鼓:第壹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壹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造句
激昂慷慨
辯論會上,雙方隊員激昂慷慨,抑揚頓挫,各述理由,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激昂慷慨的辭令可以使人聽了發狂;也可以使人行動起來,連命都不要,就象得了精神分裂癥。
副官的激昂慷慨直接換來了奪魂三釘,其中壹顆正好從他大張著的口嘴鉆了進去,穿頸而出。另外兩顆則分別穿透了他的左胸和大腿。
坐在大禮堂內,聽著上面的壹個中將講著激昂慷慨的話,萊恩感覺昏昏欲睡,低聲的問著身邊的林峰,林峰笑著搖了搖頭。
發揮了秦腔藝術的激昂慷慨,又註重抒發感情的特長,於激憤中委婉曲折,於悲壯中動人情懷。
遙想當年仙帝的勵精圖治,我等之人是何等的激昂慷慨。
他—面喝酒,壹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朱魚從表演飛劍開始,到後面的激昂慷慨的陳詞,簡直就是王八之氣側漏,鎮住了全場所有的人。
他與另三人作壹獻上之報告,毀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兩人。
他難道不記得如果有誰以常人的敬重態度提到華盛頓將軍的名字,他就會以激昂慷慨的言辭把人家汙蔑為國家的敵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