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丁的成語如下:
1、目不識丁
最早出自於後晉·劉昫《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壹丁字。”目不識丁指眼睛不認識“丁”字,形容壹個字也不認識。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目不識丁”。
2、眼不識丁
同'目不識丁',壹個大字都不認識。宋·文天祥《不睡》詩:“眼不識丁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作謂語、定語;形容壹個字也不認得。眼不識丁是中性詞。
知識拓展
唐憲宗時,幽州節度使張弘靖,部下有兩個“從事”,壹個叫韋雍,壹個叫張宗厚。兩人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惡劣。他們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才散,還要讓侍衛人員大隊兵馬,前呼後擁地護送他們回家,燈籠火把照得滿街通亮,鬧得雞犬不寧。
他們壹不高興,就拿士兵和百姓當出氣筒,隨意打罵,耀武揚威,無法無天。有壹次,他們喝醉了酒,又對士兵大罵起來:“如今天下太平無事,又不打仗,妳們這些飯桶,有什麽屁用!能拉得兩石的弓,還不如識壹‘丁’字……”
這話明擺著是侮辱士兵,譏笑他們沒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氣,任人指揮打仗賣命,平時貌似什麽用處也沒有。士兵們聽了這些話,非常氣憤,背地議論紛紛,恨之入骨。恰巧這時又發生了這樣壹件事:張弘靖收到壹筆犒賞士兵的經費,他從中貪汙,並私分了壹部分。
士兵們知道後,都怒發沖冠,更加不能容忍,於是壹起造反,把韋雍、張宗厚都殺了,還把張弘靖抓住,關了起來。此外,也把他的住處團團包圍。因為全體士兵和下級官吏齊心壹致,獲得了當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上級衙門和朝廷沒有辦法只好把張弘靖降職調走,這才息事寧人。
“目不識丁”這句成語,由此產生。由於“丁”字是很簡單、很容易認識的壹個字,如果連“丁”字也不認識,當然是文化水平極低的了。所以,不識字的文盲,往往被稱為“目不識丁”,或“丁字不識”“不識丁字”“不識壹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