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
明日:指重陽節後;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黃花”,指菊花。重陽(農歷九月初九)賞菊,是我國的民俗之壹。所以,古代的文人騷客常在這壹天相聚賞花,吟詩作文。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不少歌詠重陽,或頌菊花的佳作,像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城東寺菊》等,都是。此外,史稱“三蘇”之壹的宋代大學士蘇東坡,也曾寫下過相應詩篇,其中之壹就是《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壹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因為,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所謂“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之蘇氏名句。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壹個固定詞組(成語),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出 處
①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②《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用 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比喻遲暮不遇。
辨 析
本來漢語中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但不知從何日起又冒出壹個“昨日黃花”來了。於是,這兩個成語竟有了“競爭”之勢,甚至有人提出依“從眾”原則,立“昨日黃花”,廢“明日黃花”之建議。這就不免引起壹番討論。 “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來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筆下。蘇東坡在《九日次韻王鞏》壹詩中有雲:“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詩寫於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中國古代習俗,重陽節是賞菊的日子。據說,過了重陽菊花即將雕謝,成了過時的東西了。因此,用“明日黃花”來比喻過時的事物。有些寫作者不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源,以為“昨日”才是過去時,“昨日黃花”必然是比喻過了時的事物。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明日”“昨日”劃定的標準—— “今日”何所指。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花的正經日子。過了今日才是明日,花當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不鮮艷了(這裏“明日”宜作寬泛的理解,不壹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說成“昨日黃花”就缺乏理據了。細想,“昨日”菊花也許尚未盛開,也許尚在作蕾,怎麽會成為“過了時的東西”呢? 由此可見,用“昨日黃花”來比喻過時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語的原意,也有悖於邏輯,實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