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的成語是指:鞭長莫及
壹、成語出處
典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宋人使樂嬰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歧路燈.第十回》:“況且又有家事在心,‘鞭長莫及’,不色有些悶悶。”
亦作“鞭不及腹”。《宋史.卷四零五.李宗勉傳》:“荊、襄殘破,淮西正當南北之交,嵩之當置司淮西,則脈絡相連,可以應援;邈在鄂渚,豈無鞭不及腹之慮?”
二、成語故事
公元前595年,左司馬申舟奉楚莊王之命到齊國辦事,途經宋國。因為事先沒有辦理向宋國借路的手續,不合禮節,被認為是鄙視宋國,宋文公壹怒之下便殺死了申舟。消息傳到楚國,楚莊王非常氣憤,於是就發兵進攻宋國。宋國被楚兵圍困了半年,宋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派大夫樂嬰齊去面見晉景公,請晉國出兵幫助解圍。
晉景公本想答應宋國的要求,可是晉大夫伯宗卻堅決反對。他對晉景公說:"我們怎麽能為了幫助宋國而與楚國為敵呢?古人有壹句話說,'即使鞭子很長,也不能打在馬肚上(鞭長莫及)',今天的楚國就好比是馬肚子,它的強大是老天賜予的,別人無法跟它爭奪。我們晉國再強大,也不能違抗天意啊!"
晉景公聽了伯宗的話,雖然覺得有理,但還是有些猶豫。他說:"我們怎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拒絕別人的請求呢?這樣做,我感到恥辱呀!""這沒有什麽。"伯宗解釋道,"俗話說,'處理事情想高想低,全由自己的心意。'
河流湖沼的水中能容納汙濁,山川澤地上能藏匿毒蛇猛獸,美玉上面隱伏著瑕斑,所以壹國的君主有時候也不免要含恥忍辱,這些都是很自然的現象。再說,有點小過失,也損害不了大德呀!"
伯宗的這番話,說得晉景公連連點頭。於是,晉景公就打消了援救宋國的念頭。
二、成語解釋
“鞭長莫及”原指馬鞭雖長,但打不及馬腹。後喻力有所不及,常用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