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屍走肉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晉·王嘉《拾遺記》。?
該成語原意為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壹個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氣,庸碌無為;聯合式;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任末,字叔本,蜀郡新繁(今屬成都市新繁鎮)人,東漢時期的學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等去都城洛陽遊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郡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余年,其壹生事跡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歲時,由於沒有固定的教師,常背著書箱不怕險阻到處求學。只要聽說誰有學問,無論那個人在哪裏,他都會前去求教。有時,他在樹林裏搭個小茅棚住下,削樹枝做筆,汲樹汁當墨;晚上,他就在星
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桿、蒿草取亮。他刻苦讀書,到了晚年仍堅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結果,壹件衣服沒穿多久,上面就寫滿了字。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便用洗凈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常說: “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
臨終之前,任末告誡學生們說:“壹個好學的人,就是死了也仍像活在世上壹樣;而不好學的人,就是活著,也不過是壹具能行走的屍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