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成語:
詞目 撮鹽入火
發音 cuō yán rù huǒ
釋義 撮:以指取物。鹽壹放在火裏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兒撮鹽入火。”
示例 為是他性急,~,為國家面上只要爭氣,當先廝殺,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鋒”。(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三回)
詞目 刻畫無鹽
發音 kè huà wú yán
釋義 無鹽:傳說中的古代醜女。精細地描摹醜女無鹽。比喻以醜比美,引喻比擬得不恰當。
出處 《晉書·周凱傳》:“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
示例 仿數珠兒,~唐突。(宋·陳亮《桂香枝》詞)
詞目 淩雜米鹽
發音 líng zá mǐ yán
釋義 形容零亂瑣碎。
出處 《史記·天官書》:“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縱橫者繼踵,而臯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為鹽。”
詞目 朝齏暮鹽
發音 zhāo jī mù yán
釋義 齏:腌菜。早餐用腌菜下飯,晚飯蘸鹽進餐。形容飲食簡單,生活清苦。
出處 唐·韓愈《送窮文》:“太學四年,朝齏暮鹽,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372首詩詞:
/search?RR=1&TT=%D1%CE& *** and=%CB%D1%CB%F7
2. 鹹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麽釋義①全;都:老少鹹宜。②像鹽的味道;所含的鹽分多,與“ 淡 ” 相對:鹹魚|鹹菜|鹹鴨蛋|鹹水湖。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鹹 <;動>
(會意。據甲骨文。從戌,從口。戌是長柄大斧,“口”指人頭。合起來表示大斧砍人頭。本義:殺)
同本義
鹹劉厥敵。――《書·君奭》
畢;終
迄始皇三載而鹹,時、激、地、保、人事乎?――漢·揚雄《法言》
感應
…窕則不鹹。――《左傳》
又如:鹹腓(妄動);鹹感(陰陽相感,夫婦相和)
鹹 <;副>
普遍都,全部
鹹,皆也,悉也。――《說文》
庶績鹹熙。――《書·堯典》
周邦鹹喜。――《詩·大雅·崧高》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鹹憮然。――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京城
鹹(
⒉鹹)xián
⒈都、皆:~知。老少~宜。
⒉鹽的味道,跟"淡"相對:~肉。菜~了。
鹹jiān 1.束棺木的繩索。
鹹jiǎn 1.通"減"。剪除;滅絕。參見"鹹黜"。 2.姓。
3. 古代的鹹菜叫什麽叫 黃齏 古書裏有壹個“菹”字,我少時曾以為是鹹菜。
後來看《說文解字》,菹字下註雲:“酢菜也”,不對了。漢字凡從酉者,都和酒有點關系。
酢菜現在還有。昆明的“茄子酢”、湖南乾城的“酢辣子”,都是密封在壇子裏使酒化了的,吃起來都帶酒香。
這不能算是鹹菜。有壹個齏字,則確乎是鹹菜了。
這是切碎了腌的。這東西的顏色是發黃的故稱“黃齏”。
腌制得法。“色如金釵股”雲。
我無端地覺得,這恐怕就是酸雪裏蕻。齏似乎不是很古的東西。
這個字的大量出現好像是在宋人的筆記和元人的戲曲裏。這是窮秀才和和尚常吃的東西。
“黃齏”成了嘲笑秀才和和尚,亦為秀才和和尚自嘲的常用的話頭。中國鹹菜之多,制作之精,我以為跟佛教有壹點關系。
佛教徒不茹葷,又不壹定壹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菜,於是就在鹹菜上打主意。我的家鄉腌鹹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
尼姑到相熟的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備幾色鹹菜。關於鹹菜的起源,我在看雜書時還要隨時留心,並希望博學而好古的饞人有以教我。
4. 古代專門腌菜的地方叫什麽腌菜最初的意義不是腌菜,而是貯藏。
那時候不像現在這樣科技發達,交通發達,很多蔬菜可以跨越季節和地區障礙,成為桌上的菜肴。夏天,勤勞的農民種下的蔬菜太多,吃不完,爛在了田地裏。
而冬天卻不夠菜吃。要是能讓蔬菜跨越季節,貯存起來,留到冬天吃,該多好呀。
壹個聰明的農婦從地窖有貯藏功能得到啟發,把剩下的蔬菜放進壇子裏儲藏起來。儲藏之前,她從日常生活中得到啟發:沒有水分和擦了鹽的蔬菜,存放的時間可以長久壹點。
就在儲藏之前,讓蔬菜在陽光下曬了壹個上午,並在蔬菜上撒了壹把鹽。冬天到了,她打開壇子壹看,發現蔬菜變成了黃色,但莊稼人小氣,舍不得把變色的蔬菜扔掉,抓壹把放進嘴裏壹嘗,竟然味道挺不錯。
這樣壹傳十,十傳百,腌菜就流行開來,成為農家抵禦寒冬的必備之物。
5. 關於泡菜的詩句泡菜,古稱葅,是指為了利於長時間存放而經過發酵的蔬菜。
壹般來說,只要是纖維豐富的蔬菜或水果,都可以被制成泡菜。泡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等無機物,既能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又能預防動脈硬化等疾病。
有時在論壇裏瀏覽帖子也被稱為泡菜。 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
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腌漬加工的意思。據漢許鎮《說文解字》解釋“菹菜者,酸菜也”。
《商書.說明》記載有“欲作和羹,爾惟鹽梅”,這說明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能用鹽來漬梅烹飪用。由此可見,我國的鹽漬菜應早於《詩經》,應起源於3100年前的商周時期。
泡菜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幾乎家家會做,人人吃,甚至在筵席上也要上幾碟泡菜。據北魏孫思勰的《齊民要術》壹書中,就有制作泡菜的敘述,可見至少壹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就有制作泡菜的歷史。
在清朝,川南、川北民間還將泡菜作為嫁奩之壹,足見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 泡菜的制作工藝,是我國悠久而精湛的烹飪技術遺產之壹。
早在1400多年前人們就對風味獨特的四川泡菜有所稱頌,對泡制蔬菜的基本原理有所總結,同時也證明了泡菜的始於中國。 商朝被西周滅後,商朝貴族箕子(商紂王的親戚)率領5000移民在朝鮮建立了第壹個政權: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領土大概在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首都平壤。
前後存在了1000多年。 韓半島那時還處於原始社會,所以商朝後裔順利的占領了韓半島。
戰國後期,燕國攻打箕子朝鮮,占領了遼東半島等大片領土。 秦始皇野蠻統治中國時期,很多中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南部謀生,建立殖民地。
漢朝初期,漢朝人衛滿和很多漢朝人逃到朝鮮避難,後來趕走了箕子朝鮮的朝鮮王,衛滿自立為朝鮮王,統治朝鮮半島北部。這是朝鮮半島上的第二個政權:衛滿朝鮮。
大約100年後,漢武帝派兵滅了衛滿朝鮮,建立了4個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樂浪郡,在現在的平壤附近。三國時期,魏公孫淵在樂浪南部建立的帶方郡,在現在的漢城附近。
在西晉的時候中國北方領土淪陷,樂浪等郡也淪陷了。 箕子朝鮮的遺民在朝鮮半島南部發展,最後建立了新羅。
朝鮮半島西南是百濟,朝鮮半島北方和東北的東南是高勾麗。 唐朝與新羅聯合消滅了百濟和高勾麗。
百濟先被唐朝占領,後歸新羅。高勾麗被唐朝與新羅瓜分,雙方以大同江(在平壤邊上)為界,北屬唐朝,南屬新羅。
唐朝滅亡後,在新羅北部興起的高麗統壹了朝鮮半島。 在蒙古的蹂躪下,高麗王室與蒙古通婚,漸漸的親蒙。
這引起全國官吏和百姓的不滿。明朝建立後,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在官吏和百姓的擁護下,推翻了高麗政權,建立了親華的新政權。
新政權請明朝皇帝起名字,洪武皇帝朱元璋親自起名為“朝鮮”,希望李成桂政權能象古代朝鮮那樣宣揚先進的華夏文化,在朝鮮半島建立文明之邦。這是朝鮮半島上第三個以朝鮮命名的政權:李氏朝鮮。
明朝朝鮮的基本國策就是“事大”。意思是事事遵從旁邊的大國(中國)。
萬歷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朝出兵,抗日援朝,趕走了日本人,保護了朝鮮。朝鮮王室因此對明朝非常感激。
滿清入侵朝鮮,要求朝鮮幫助滿清攻打明朝。朝鮮國王說:我們跟朝廷(明朝)的關系,就是兒子和父親的關系,哪有兒子幫助外人打父親的道理! 滿清占領全中國後,朝鮮在暗地裏準備“反清復明”,但勢力太弱,從來沒實施過。
朝鮮壹直使用明朝的“崇禎”年號。 由此可以看出,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朝半島壹直是中國的附屬或是殖民地,在此過程中,壹些中國南方人的泡菜飲食習慣隨著遷移而帶到了朝鮮。
南方人喜食辣椒,為的是驅除濕氣。而韓國地處北方,並不需要大量辣椒來驅除濕氣,確同樣在泡菜中加入大量的辣椒,其中緣由不言而喻。
當然,我們祖先在將泡菜帶到朝半島的時候也進行了改進,為了更長時間的保存,泡菜也由最初的用水泡而為了適應北方的天氣慢慢發展成為腌制,就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韓國泡菜。據說很多南方人吃了韓國泡菜的第壹反應是半成品,看來韓國人並沒有把泡菜的真實要領給領會。
綜上所述,韓國泡菜起源於中國雲貴川壹帶。
6. 求幾篇描述寫美食的古文 請寫明出處 謝謝啦1.聞子由瘦
宋·蘇軾
土人頓頓食薯芋,
薦以薰鼠燒蝙蝠。
初聞蜜唧嘗嘔吐,
稍近蛤蟆緣習俗。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3.惠州壹絕
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4.老饕賦
宋·蘇軾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惡勞。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嘗項上之壹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顏如李桃。彈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雲璈。命仙人之萼綠華,舞古曲之郁輪袍。引南海之玻黎,酌涼州之蒲萄。願先生之耆壽,分余瀝於兩髦。候紅潮於玉頰,驚暖響於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獨之長繰。閔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當膏。倒壹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瓊艘。各眼灩於秋水,鹹骨醉於春醪。美人告去已而雲散,先生方兀然而禪逃。響松風於蟹眼,浮雪花於兔毫。先生壹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5.菜羹賦
宋·蘇軾
東坡先生蔔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
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乃為之賦,辭曰:
嗟余生之褊迫,如脫兔其何因。殷詩腸之轉雷,聊禦餓而食陳。無芻豢以適口,荷鄰蔬之見分。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湯蒙蒙如松風,投糝豆而諧勻。覆陶甌之穹崇,謝攪觸之煩勤。屏醯醬之厚味,卻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壯而力均。滃嘈雜而麋潰,信凈美而甘分。登盤盂而薦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於玉池,與吾鼎其齊珍。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說而策勛。沮彭屍之爽惑,調竈鬼之嫌嗔。嗟丘嫂其自隘,陋樂羊而匪人。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計余食之幾何,固無患於長貧。忘口腹之為累,以不殺而成仁。竊比予於誰歟?葛天氏之遺民。
6.初到黃州
宋·蘇軾
自笑平生為口忙,
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
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
尚費官家壓酒囊。
7.豬肉頌
宋·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
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