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第三字口字的四字成語

第三字口字的四字成語

1. 第三個字是口的四字成語

第三個字是口的四字成語:目瞪口呆 心服口服

成語:目瞪口呆

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解釋 :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裏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或激動而發楞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壹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

近義詞 :瞠目結舌、張口結舌、呆若木雞

反義詞 :從容不迫、氣定神閑、泰然自若、淡定自若

語 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吃驚的神態。[3]

例句:

1、鄰居們都目瞪口呆,再不敢動。

2、我站在那兒目瞪口呆。

成語:心服口服

拼音: xīn fú kǒu fú

釋義:服:信服。心裏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從內心到口頭上都很服氣。

出處:《莊子·寓言》:“利義陳呼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wú誤,違逆)立,定天下之定。”

例句今天對方發揮得比我們好,我們輸了,心服口服。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心悅誠服,心悅口服,五體投地

反義詞:憤憤不平

2. 口字在成語的第三字或第四個字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詞目 解釋

病從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註意飲食衛生。

唇幹口燥 形容說話過多而出現口幹舌燥的現象。

禍從口出 災禍從口裏產生出來。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心服口服 服:信服。心裏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心直口快 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心拙口夯 心思笨,又不善於說話。

牙白口清 比喻說話清楚。

貽人口實 指做事或說話不小心,給人家留下了話柄。

筆伐口誅 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病由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註意飲食衛生。同“病從口入”。

唇焦口燥 焦:幹。形容說話過多而口唇幹燥。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後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

禍從口生 指言語不慎招致災禍。

面朋口友 指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人多口雜 指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

河目海口 河目:形狀像河壹樣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長;海口:像大海壹樣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金舌弊口 金舌:用金子做舌頭;弊:破。用金做的舌頭,說破了嘴。比喻說話很多,枉費口舌。

錦心繡口 形容文思優美,詞藻華麗。

膾炙人口 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贊和傳訟。

拉家帶口 帶著壹家大小(多指受家屬的拖累)。

瑯瑯上口 瑯瑯: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於口誦。

良藥苦口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免開尊口 不必開口說什麽。多表示要求不會得到同意。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牛後:牛的 *** 。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 ***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

如出壹口 象從壹張嘴裏說出來的。形容許多人說法壹樣。

三緘其口 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十字路口 兩條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處在對重大事情需要決定怎樣選擇的境地。

養家活口 維持壹家人的生活。

譽不絕口 不住地稱贊。

贊不絕口 不住口地稱贊。

聱牙戟口 形容文詞艱澀,拗口難讀。

垂餌虎口 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險地。

瞪目哆口 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的樣子。

提心在口 心提在口,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恐懼。

巧言利口 巧妙的言辭,鋒利的口辯。

輕言肆口 指說話輕率、放肆。

曲不離口 意指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熱心苦口 形容熱心懇切地再三勸告。

殺人滅口 殺害證人以毀滅口供。

蛇心佛口 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3. 口字在成語的第三字或第四個字的成語有哪些

聱牙戟口 筆伐口誅 病從口入 垂餌虎口 唇幹口燥 唇焦口燥 瞪目哆口 飯來開口 飯來張口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分房減口 分身減口 風門水口 佛心蛇口 甘冒虎口 高下在口 河門海口 河目海口 闔門百口 狗口裏生不出象牙 禍從口出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禍從口生 結舌杜口 金口木舌 金口玉牙 金口玉言 金口玉音 金口禦言 金人緘口 金舌弊口 金舌蔽口 錦心繡口 錦胸繡口 噤口卷舌 噤口卷舌 絕口不道 開口見膽 開口見喉嚨 開口見心 空口無憑 口碑載道 口不二價 口不應心 空口說白話 口不擇言 口齒伶俐 口齒生香 口出不遜 口出大言 口出狂言 口傳心授 口呆目瞪 口呆目鈍 口多食寡 口耳並重 口耳相承 口耳相傳 口耳之學 口沸目赤 口服心服 口腹之累 口幹舌焦 口幹舌燥 口含天憲 口講指畫 口角春風 口角風情 口惠而實不至 口角生風 口口聲聲 口口相傳 口快心直 口蜜腹劍 口輕舌薄 口如懸河 口若懸河 口尚乳臭 口是心非 口是心苗 口說無憑 口似懸河 口誦心惟 口誦心維 口頭禪 口吐珠璣 口吻生花 口無擇言 口銜天憲 口諧辭給 口血未幹 口壅若川 口燥唇幹 口直心快 口中雌黃 口中蚤虱 口誅筆伐 口墜天花 苦口良藥 苦口逆耳 苦口婆心 膾炙人口 拉家帶口 瑯瑯上口 朗朗上口 良藥苦口 兩肩荷口 流口常談 流膾人口 罵不絕口 免開尊口 面朋口友 摩口膏舌 目瞪口呆 目瞪口僵 目瞪口結 目瞪口歪 目瞪口張 目定口呆 目怔口呆 目睜口呆 訥口少言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牛口之下 弄口鳴舌。

4. 第三個字帶三的四字成語

三沐三熏 三浴三熏 三釁三沐 三熏三沐 三熏三浴 三釁三浴 三十三天 三起三落 三仕三已 三吐三握 三戰三北 三殺三宥 三盈三虛 孟母三遷 狡兔三窟 壹國三公 韋編三絕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退避三舍 二意三心 其口三緘 如隔三秋 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 不成三瓦 不管三七二十壹 半夜三更 草廬三顧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火冒三丈 韋編三絕 紅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壹彪 屢次三番 兩面三刀 六韜三略 連中三元 入木三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穩吃三註 五大三粗 無風三尺浪 壹板三眼 壹波三折 約法三章 勇冠三軍 壹日三省 壹問三不知 壹隅三反 再衰三竭 立時三刻 兩語三言 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 不成三瓦 不管三七二十壹 茅廬三顧 孟母三遷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火冒三丈 紅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壹彪 屢次三番 兩面三刀 六韜三略 連中三元 入木三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半夜三更 狡兔三窟 孟母三遷 肚束三篾 火冒三丈 九春三秋 九棘三槐 九經三史 九烈三貞 九流三教 連中三元 兩面三刀 拼命三郎 繞梁三日 士別三日 日圖三餐 歲友三寒 壹波三折 壹板三眼 壹時三刻 壹日三秋 壹歲三遷 壹日三省 狡兔三窟 壹國三公 韋編三絕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退避三舍 二意三心 其口三緘 入木三分 火冒三丈 半夜三更 冰凍三尺 紅日三竿 約法三章 兩面三刀 垂涎三尺 退避三舍 狡兔三窟 繞梁三日 讀書三余 屢次三番 八難三災 退避三舍 半夜三更 不成三瓦 亡秦三戶 長生三老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孟母三遷 狡兔三窟 五大三粗 立時三刻 兩語三言 壹國三公 韋編三絕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二意三心 其口三緘 肚束三篾 火冒三丈 九春三秋 九棘三槐 九經三史 九烈三貞 九流三教 連中三元 兩面三刀 拼命三郎 繞梁三日 士別三日 日圖三餐 歲友三寒 壹波三折 壹板三眼 壹時三刻 壹日三秋 壹歲三遷 壹日三省 長年三老 再衰三竭 約法三章 遊戲三昧 勇冠三軍 壹隅三反 壹問三不知 壹日三省 壹日三秋 壹口三舌 壹國三公 壹唱三嘆 壹波三折 壹板三眼 壹時三刻 壹歲三遷 八難三災 退避三舍 半夜三更 不成三瓦 亡秦三戶 垂涎三尺 此中三昧 鼎足三分 孟母三遷 狡兔三窟 五大三粗 立時三刻 兩語三言 壹國三公 韋編三絕 入木三分 如隔三秋 二意三心 其口三緘 肚束三篾 火冒三丈 九春三秋 九棘三槐 九經三史 九烈三貞 九流三教 連中三元 兩面三刀 拼命三郎 繞梁三日 士別三日 日圖三餐 歲寒三友 韋編三絕 紅日三竿 虎生三子,必有壹彪 屢次三番 兩面三刀 六韜三略 連中三元 入木三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穩吃三註 五大三粗 無風三尺浪 壹板三眼 壹波三折 約法三章 勇冠三軍 壹日三省 壹問三不知 壹隅三反 再衰三竭。

5. 第三個字是三字的四字成語

白璧三獻楚人和氏得玉璞,兩獻楚王,兩遭刖足。

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為璧,世稱“和氏璧”。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

不成三瓦比喻不能要求齊全。避軍三舍指退讓和回避。

壹舍:三十裏。避君三舍指退讓和回避。

壹舍:三十裏。八難三災比喻小孩生來多病。

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半夜三更壹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

指深夜。草廬三顧顧:拜訪。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垂涎三尺涎:口水。

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

也形容非常眼熱。此中三昧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

比喻這裏面的奧妙之處。鼎分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同“鼎足三分”。大酺三日酺:聚飲。

封建帝王為表示歡慶,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後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

得其三昧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壹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誌,達到悟境。

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讀書三到形容讀書十分認真。肚束三篾篾:薄竹片,可編制成席子。

用三根篾條勒住肚子。指勒緊腰帶。

比喻忍受饑餓,安於貧困。讀書三余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

指讀好書要抓緊壹切閑餘時間。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二次三番番:次、遍。

不止壹次的,反復的。二帝三王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

指古代帝王。二滿三平比喻生活過得去,很滿足。

同“三平二滿”。二桃三士士:武士。

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二心三意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

同“三心二意”。二意三心形容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或意誌不堅定。

馮諼三窟馮諼:馮驩,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窟:窩。比喻為安全設置多處藏身之地或采取多種避禍之策。

皈依三寶皈依:歸順;三寶:指佛教裏的佛、法、僧。信仰並遵守佛教的戒。

喙長三尺喙:嘴。嘴長三尺。

形容人善於辨說。河東三篋指亡失的書籍。

華封三祝華:古地名。封:疆界,範圍。

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願。

即:祝壽、祝富、祝多男子,合稱三祝。火冒三尺形容憤怒到極點。

同“火冒三丈”。火冒三丈冒:往上升。

形容憤怒到極點。河清三日為升平祥瑞的預兆。

紅日三竿指天已大亮,時候不早。家半三軍三軍:舊指上中下三軍人馬。

指壹家人可以抵得上半個三軍的數目。形容家庭人口眾多。

幾次三番番:次。壹次又壹次。

形容次數之多。九春三秋九春:春季***九十天,故稱“九春”;三秋:秀季三個月,故稱“三秋”。

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時光。九棘三槐棘、槐:樹名。

古代皇宮外朝種植棘樹和槐樹,作為臣子朝見皇帝時所居位置的標誌。後泛指三公、九卿等高級官職。

九經三史泛指古代典籍。假眉三道方言。

裝模作樣。九流三教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

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九烈三貞貞:貞操;烈:節烈。

封建社會用來贊譽婦女的貞烈。九衢三市指繁華的街市。

金人三緘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頰上三毫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同“頰上三毛”。頰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狡兔三窟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

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狡兔三穴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同“狡兔三窟”。距躍三百指歡欣之極。

君子三戒戒:戒規。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

九蒸三熯熱氣上升為蒸,火幹為熯。比喻久經熬煉。

口稱三昧佛教用語。指專心念誦佛經而達到拔除雜念、心神平靜的境界。

犒賞三軍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後統稱軍隊。

現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孟母三遷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茅廬三顧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目無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裏。

形容違法亂紀,胡作非為。三尺,指法律。

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夢喜三刀指官吏升遷。六臂三頭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廣大。

兩般三樣不壹樣,不壹致。兩次三番多次,好幾次。

屢次三番許多次。形容反復多次。

兩道三科說三道四,花言巧語。六街三陌泛指大街小巷。

同“六街三市”。六經三史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

泛指古代典籍。六街三市六街:唐代長安城中的六條大街;。

6. 第壹個字是三第四個字是口的成語

三緘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

詳細解釋

解釋: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自: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示例: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用於對事保密程度

同反義詞

近義詞:緘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聲

反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

7. 第三個字是口的成語

病從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註意飲食衛生。

禍從口出: 災禍從口裏產生出來。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心服口服: 服:信服。心裏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心直口快: 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貽人口實: 貽:遺留;口實:話柄。指做事或說話不小心,給人家留下了話柄。

白費口舌: 談話壹無所獲

病由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註意飲食衛生。同“病從口入”。

筆伐口誅: 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唇焦口燥: 焦:幹。形容說話過多而口唇幹燥。

唇幹口燥: 形容說話過多而出現口幹舌燥的現象。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後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

禍從口生: 指言語不慎招致災禍。

目睜口呆: 驚懼得睜大雙眼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目怔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定口呆: 睜大眼睛直盯著不動,張著嘴說不出話。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目瞪口張: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歪: 形容氣極時的神情。

目瞪口結: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僵: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面朋口友: 指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人多口雜: 指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

俗諺口碑: 俗:通俗。諺:諺語。口碑:指流傳的口頭俗語。廣泛流傳的通俗的諺語和俗語。

統壹口徑: 比喻大家對待問題采取壹致的態度

心拙口夯: 夯:同笨。心思笨拙,又不善於說話。

牙白口清: 比喻說話清楚。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禍:災禍。說話不小心就會招來災禍,吃錯東西就會生病

舌尖口快: 尖:尖銳,鋒利。快:銳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是非口舌: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授人口實: 留給別人以話柄。

性急口快: 性子急,有話就說。

8. 帶有口字的四字成語

1、聱牙戟口

成語拼音:áo yá jǐ kǒu

成語解釋:聱牙:不順口。形容文詞艱澀,拗口難讀

成語出處:《明史 文苑傳三 李攀龍》:“所擬樂府,或更古數字為己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

2、飯來張口

成語拼音:fàn lái zhāng kǒu

成語解釋:指吃現成飯而不勞動

成語出處: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

3、緘口不言

成語拼音:jiān kǒu bù yán

成語解釋:緘:封閉;言:說話。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成語出處:《明史 何遵傳》:“正德間,給事、禦史挾勢淩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4、金口玉牙

成語拼音:jīn kǒu yù yá

成語解釋:金;玉:比喻珍貴。在戲曲和舊小說中;常說皇帝是金口玉牙;說什麽就是什麽;不能隨意更改。現比喻說壹不二。也作“金口玉言”。

成語出處:晉 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

5、交口稱贊

成語拼音:jiāo kǒu chēng zàn

成語解釋:交口:眾口壹辭。異口同聲地稱贊。

成語出處:《元史 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