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於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淩遲。《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皇太極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主掌疆域圖籍。時值努爾哈赤在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大敗明軍,明朝在山海關外的城堡丟失殆盡,廷臣惶懼,議守不決。在大明社稷危在旦夕之際,袁崇煥挺身而出,單騎出關二百裏巡察形勢,回朝後奏請皇帝:“予我兵馬錢谷,我壹人足也。”在文武百官畏縮不前的時候,袁崇煥卻攘臂請行,足以顯示了他的驚人膽略和雄心抱負。他在後來的《邊中送別》壹詩中寫道:“五載離家別路悠,送軍寒浸寶刀頭。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權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朝廷提拔袁崇煥為兵部僉事,督理山海關外軍務。赴任後,袁崇煥勤於職守,撫慰軍民,加快整築寧遠(今興城)等諸城,募散兵,練軍馬,很快收復了大淩河以西大片土地。遼西-度出現了“商旅輻轅,流移駢集,遠近望樂土”的繁榮景象。
好景不長,閹黨高第以兵部尚書經略遼東後,畏後金如虎,下令撤關外戍兵,放棄關外土地。身為寧前道的袁崇煥違抗了高第的旨意,決心身臥寧遠,誓與寧遠***存亡,堅決不撤,死守不移。結果,山海關外,只剩寧遠孤城。善於用兵的努爾哈赤怎能放棄如此良機,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率13萬八旗軍西渡遼河後,長驅直入,指向了四虛無援的寧遠城。袁崇煥得報即將兵臨城下,毫無懼色,鎮靜自若,排兵布陣,有條不紊。他充分認識到彼此強弱懸殊,城中兵力不足兩萬,決不能硬拼,取勝之道 在於固守。令將士嚴把四門,設紅夷大炮(英國制造的早期加農炮)於城墻炮臺之上,以臺護炮,以炮護城,以城護民。令盡焚城外房舍,轉移商民入城,堅壁清野,嚴防奸細。編派民夫,為將士送飲食,運彈藥。壹切準備就緒之後,偃旗息鼓,以靜待敵。結果努爾哈赤攻城四天,不但城未攻破,而且折兵大半,中炮負傷。無奈,含恨而歸。袁崇煥“憑堅城以用大炮”奪取了遼事以來明軍的第壹個勝仗――寧遠大捷。此役明軍以少勝多扭轉戰局,挫敗了後金軍的強大攻勢,保衛了京師的安全。努爾哈赤遭到用兵四十四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忿恨至極,終因心情抑郁,加之癰疽迸發,不治而亡。皇太極壹心為父報仇,於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親率數萬大軍攻打寧(寧遠)錦(錦州),經過二十五天的激戰,結果又遭袁崇煥重創,明軍獲寧錦大捷。皇太極未能雪恥,又負辱名。寧錦之戰徹底挫傷了後金軍的銳氣,相反明軍士氣大振,致使皇太極在位十七年未敢近關門壹步。
福兮禍所伏。袁崇煥雖然打了大勝仗,得到了封賞,卻招來了更多怨恨。閹黨魏忠賢嫉能妒賢,在天啟皇帝朱由校面前竭盡誣蔑誹謗之能事,結果袁崇煥被罷職。天啟七年(1627年),天啟帝駕崩,崇禎皇帝繼位,懲治閹黨,袁崇煥再次被啟用,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雖然在官位上達到了人生頂峰,但並未給他帶來好運,相反,卻壹步步走入深淵。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繞過寧遠攻打北京,袁崇煥得報京師告急,晝夜疾行入關解京師之危。在北京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與後金軍展開壹次次血戰。袁崇煥英勇威烈,身先士卒,使後金軍屢戰屢敗。皇太極對袁崇煥恨之入骨,便施反間計害之。差兩個將士坐在兩個被俘明朝太監隔壁故作耳語,秘密談話。他們在談話中明示袁崇煥已經與皇太極有密約,攻取北京指日可待。然後故意放縱兩個太監潛逃回宮。太監立即將竊聽“密語”奏報崇禎皇帝。生性多疑的崇禎帝以謀叛之罪將袁崇煥打入監牢。這壹重案轟動了整個朝廷,正直的大臣都挺身而出為袁崇煥伸張正義。但是奸臣當道,獻盡讒言,崇禎皇帝又剛愎自用,堅信袁崇煥通敵謀反。袁崇煥《在獄中》壹詩中寫道“執法人難恕,招尤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歷9月22日),袁崇煥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在北京西市遭淩遲處死,時年四十六歲。後清朝乾隆皇帝為袁崇煥平反,袁崇煥冤案大白於世。
袁崇煥在疆場上縱橫馳騁,舍生忘死,為捍衛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昏庸崇禎帝自毀長城,冤殺救國大將袁崇煥,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明史·袁崇煥傳》評論道:“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英雄不在,忠魂猶存,興城人民不會忘記,全國人民不會忘記——卓越的軍事家、偉大的愛國者袁崇煥,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光照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