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指處於各種環境都能安心自在。
隨遇而安(拼音:suí yù ér ān)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下》。隨遇而安(隨:順從;遇:遭遇)指能適應各種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宋·朱熹集註:“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隨遇而安”。
成語寓意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古人的這副楹聯為人們描述了壹個恬淡超然的意境,如果要選擇壹個詞語來高度概括的話,非“隨遇而安”莫屬。現實生活中,人們為名所驅,為利所役,為情所困,活得很苦很累,更難以保持住平淡謙和的心境。
因此,樹立起達觀、樂觀、隨遇而安的觀念非常必要。隨遇而安不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知足常樂,它包含了更為博大精深的哲學意義,是人與自然、社會和諧***處的切入點。更確切地說,隨遇而安是壹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大膽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大智慧,是順應天人合壹境界的大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