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望門投止成語故事

望門投止成語故事

望門投止成語故事_成語“望門投止”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成語望門投止

 拼音 wàngméntóuzhǐ

 解釋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於《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東漢時,山陽高平(今山東兗州壹帶)有壹個叫張儉的人,字元節。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張儉出任山陽東部督郵(官名,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壹職。當時,有壹個專權的宦官侯覽是山陽防東人。侯覽家裏的人依仗侯覽的權勢在防東殘害百姓,無惡不作。為此,張儉寫信告發了侯覽和他的母親。因為侯覽整天在皇帝身邊轉,這封信沒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和張儉結了仇。

 張儉有個同鄉叫朱並,是個奉迎拍馬的小人,歷來為張儉所不齒。朱並聽說張儉告發了侯覽,為了討好侯覽,便向朝廷告密,說張儉私結黨羽,圖謀不規。侯覽見後,立即下令逮捕張儉。張儉見官府人馬來勢兇兇,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人家門下。因為當地老百姓都知道張儉歷來很正直,名聲很好,都冒著風險收留他。

 後來,人們便將望門投止引為成語,形容在急迫情況下,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存身之處。

 成語是從我國古代的寓言、歷史事件、詩文及當時的口語中產生的,經這長期的錘煉和演變而形成的固定詞組。學習啦我這裏為大家帶來望門投止的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望門投止的意思:

 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望門投止的成語故事:

 張儉是東漢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出身名門望族,祖上是楚漢時代曾和劉邦並列諸侯的趙王張耳,他以操行高潔聞名當世。張儉曾做過山陽東部督郵,深受漢桓帝寵信的中常侍侯覽,家鄉就在山陽郡。侯覽是當時權勢很大的宦官,他不但橫行朝廷,而且稱霸鄉裏。侯覽先後奪占民宅三百余所,良田壹百多頃。他自己建造住宅十幾所,和宮廷的規模壹樣,他還給自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陵族。

 望門投止的成語故事

 侯覽如此殘害百姓,作惡多端,張儉非常憤慨。於是,他上書漢桓帝,告發侯覽的罪行,要求從嚴懲辦侯覽。因為侯覽是皇帝身邊的人,張儉的奏章還沒到皇帝手裏,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對張儉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張儉有個同鄉,名叫朱並,是個惡棍。張儉曾經嚴厲地懲處過他,因此他對張儉懷恨在心。後來,朱並投靠侯覽,在侯覽的指使下,朱並給朝廷上書,誣告張儉勾結同郡二十四人,結成黨羽,圖謀不軌。宦官曹節抓住這個機會,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漢靈帝下令逮捕黨人。漢靈帝才十四歲,根本不懂得什麽是黨人。他問曹節:“為什麽要殺他們,他們有什麽罪?”曹節指手劃腳把黨人怎樣可怕、怎樣圖謀造反等所謂的罪行亂編了壹通。漢靈帝居然相信了他們,連忙下令逮捕黨人。

 張儉得知消息後,只得連夜逃走。侯覽假借皇帝命令,向各郡縣發出搜捕張儉的通令,對於敢擅自收藏張儉的人,壹律格殺勿論。張儉見官府人馬來勢洶洶,只好匆匆逃跑,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誰家門下,暫時安身。

 當時,人們恨透了宦官,都知道張儉歷來正直,名聲很好,所以人們都甘冒風險收留他。壹天,張儉逃到魯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小兄弟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他熱情地接待了張儉。張儉走後,官府聞訊趕來,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們的老母親加以審問。孔融說:“是我招待了張儉,要治罪就治我吧!”孔褒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要辦就辦我的罪,與我弟弟無關。”孔母說:“我是壹家之主,要辦就辦我的罪。”他們壹家爭著承擔責任,鬧得官府不知如何處置。

 由於大家的保護,朝廷始終沒有抓到張儉,直到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後,漢靈帝才下令解除“黨錮”,張儉結束逃亡生括。這時候,東漢王朝已瀕臨滅亡。

 ——《後漢書·張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