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鐵面無私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鐵面無私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鐵面無私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包拯。故事詳情如下: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壹個地方,都取消了壹些苛捐雜稅,清理了壹些冤案。後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壹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權知開封府。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

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後,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壹下。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壹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

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壹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壹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擴展資料

鐵面無私近義詞:明鏡高懸

拼音:míng jìng gāo xuán

釋義:指的是官員判案公正廉明,執法嚴明,判案公正,辦事公正無私。也比喻目光敏銳,識見高明,能洞察壹切。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釋義:清·錢謙益《致龔芝麓》:“況有法眼天眼,明鏡高懸,則弟之片言,或亦可備下體之采耳。”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只除非天見憐,奈天天又遠,今日個幸對清官,明鏡高懸。”

軼事典故:在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裏包公小時候被二嫂陷害掉入井中,得到壹面鏡子,滴上鮮血能照出世間魑魅魍魎之人,這就是後來的開封府三寶之壹的陰陽鏡,包大人就憑這塊寶境,夜斷陰,日斷陽,明察秋毫,查清了無數疑案,為老百姓伸張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