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負荊請罪的背景資料(丨50字)

負荊請罪的背景資料(丨50字)

負荊請罪的背景資料(丨50字)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背景資料: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誰有《負荊請罪》的背景資料!?急需!

《將相和》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與秦國之間的壹次政治交鋒,後來趙國靠藺相如的機智僥幸得勝,廉頗對與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不滿,揚言要羞辱他,後來藺相如的門客告訴廉頗:藺相如並不怕他,只是怕兩方鬧別扭,使秦國有可乘之機,才避開他的。廉頗恍然大悟,然後就脫掉戰袍,背上打犯人的荊條,去向藺相如請罪。

國是強國,經常欺壓弱國。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到趙國,說要用15座城換趙國珍藏的寶貝“和氏璧”。“和氏璧”是壹塊極珍貴的玉。

趙王就派壹個叫藺相如的人去秦國交涉這件事。臨行前,藺相如對趙王說:“秦國交出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國;秦國不交城,我壹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見到秦王後獻上和氏璧,秦王讓左右大臣傳看,大臣們都向秦王道賀。秦王得意洋洋,卻只字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想換城,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玉雖然名貴,可也有點小毛病,很難看出,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向後退了幾步,靠著壹根大柱子,瞪著雙眼,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人到趙國說情願以15座城換趙國的璧,可大王卻沒換城之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若是逼我,我寧可把我的頭和這塊璧壹起在柱子上碰碎!”說著,他真的做出要碰碎的樣子。秦王怕他真摔碎璧,忙道歉說:“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了不算呢!”藺相如說:“大王如果誠意換璧,就應齋戒5天,再舉行壹個接璧的隆重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只得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馬上派人化裝成商人將璧安全送回了趙國。

5天後,秦王召集大臣和各國使臣舉行了壹個接璧儀式。藺相如從容地上前,對秦王說:“秦國壹向不講信義,我怕受騙,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藺相如又鎮靜地說:“大王,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以強欺弱,決沒有以弱欺強的道理。大王真心要璧,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這些話說得頭頭是道,秦王當著眾大臣和使臣的面只得收斂怒氣,假笑說:“對,我們不應為壹塊璧傷了兩國的和氣。”讓藺相如回國了。

後來,秦王又耍花招,公元前279年,他請趙王到澠(miǎn)池(現河南澠池縣西)赴會,設下埋伏,想扣押趙王。又是藺相如勇敢機智地對付秦王,再次保全了趙國不受屈辱。

回朝後,趙王拜他為相國,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是位老將,很不服氣,他對手下人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麽了不起,倒爬到我上頭去了。哼,我要給他顏色看看!”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裏。有壹天,藺相如出門,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就叫自己的車退到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馬過去。藺相如手下的人責怪他太膽小怕事。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怕的是相國和將軍不和,秦國知道了,對趙國不利啊!所以我寧願容讓老將軍。”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廉頗,廉頗聽了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裏請罪。見了藺相如,他跪下來說:“我是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請您罵我打我吧。”

藺相如忙扶起廉頗,說:“您是趙國的老臣,是我的前輩,您能體諒我,我萬分感激,怎麽還給我賠禮呢。我實在不敢當。”

兩人激動地流下眼淚。從此,壹文壹武同心協力為趙國出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

負荊請罪的背景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壹次,趙王派壹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麽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麽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壹張嘴,有什麽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麽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麽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麽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壹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壹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壹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妳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壹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壹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壹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壹文壹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壹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負荊請罪的資料!!!!!, 負荊請罪的時代背景, 負荊請罪的詳細資料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壹定要羞辱他壹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裏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壹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裏,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壹個糊塗人,想不到妳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後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認錯、道歉,自情嚴厲責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情罪”。

關與負荊請罪的資料

負荊請罪

圖片

發音

負荊請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編輯本段]解 釋

負:背,背著。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有刺。荊條長而柔韌,可以編制筐、籃、籬笆等。請罪:自己犯了錯誤,主動請求處罰。背著荊 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編輯本段]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負:背著

荊:荊條

原指廉頗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後被人常用作表示真心誠意的向人道歉

[編輯本段]典故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壹次,趙王派壹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麽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麽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壹張嘴,有什麽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麽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麽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麽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壹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壹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壹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妳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壹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壹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壹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壹文壹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壹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壹回,趙王得了壹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壹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麽辦。

藺相如想了壹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壹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壹邊看壹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壹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麽壹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壹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壹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壹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壹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壹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壹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麽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麽能耐,就靠壹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壹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麽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壹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壹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負荊請罪資料

:bk.baidu./view/44829.htm

我要負荊請罪的資料

負:背,背著。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荊條長而柔韌,可以編制筐、籃、籬笆等。請罪:自己犯了錯誤,主動請求處罰。背著荊 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出 處

[編輯本段]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負:背著

主要人物

[編輯本段]

趙國的上卿:藺相如

趙國的大將:廉頗

藺相如的門客:韓勃

用 法

[編輯本段]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賠禮道歉的場合

示 例

[編輯本段]

將相和,國家興。將相不和,國家敗!

我今特來尋賢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5、負荊請罪(蘇教版小學第十壹冊第五課(2008年版))

參見第25-29頁

近義詞

[編輯本段]

引咎自責 我有罪啊!

反義詞

[編輯本段]

興師問罪

歇後語

[編輯本段]

李逵罵宋江,過後賠不是

燈 謎

[編輯本段]

丈夫賠禮

英 文

[編輯本段]

offer a humble apology

典故

[編輯本段]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壹次,趙王派壹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麽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麽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壹張嘴,有什麽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麽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麽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麽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壹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壹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壹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妳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壹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壹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壹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壹文壹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壹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