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段落分析。
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分為七節:第壹節點題;第二節近境;第三節遠近結合;第四節遠境感悟;第五節抒懷勵誌;第六節自我介紹兼回收題意;第七節收篇致謝。
這是壹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通過點題,讓讀者明了當時所處的境況。接下去描寫近境,以人的眼目為支點,由近至遠,第二、三、四節也就順理成章的現形出來了,這是壹個層次感的問題。這樣的處理,條理清楚,而且讓人覺得自然。
同樣,抒懷也是如此,從第四節下半截淺述至第五節加深到第六節先深又轉淺,到第七節不著痕跡的收篇。都是充滿著層次感。
二、整體分析和語言賞析。
1、文章整體寫景、抒情自然融合。
此文重點珠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狀寫宴會高雅而宏大的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懷。
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歷史沿革後。便由閣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寫起。接著,作者的筆由遠及近,由外景轉而描繪內景。王勃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他為自己有機會參加宴會深感榮幸。但面對高官顯耀,不免又有幾分心酸悲槍。
轉而慨嘆自己的“不齊”的“時運”、“多舛”的“命途”。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郁悶和不平,傾吐自己“有懷投筆”、“請纓”報國的情懷和勇往直前的決心。情由景生,寫景是為著抒情、景、情相互滲透,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恰似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然流暢。
2、對比鋪敘,色彩鮮明。
作者無論是狀繪洪州勝景、滕閣盛況,還是敘抒人物的遭際情緒,都能洋洋灑灑。展轉生發,極成功地運用了鋪敘宣染的方法。
而這種鋪敘,又是在對比之中進行的。這就使文章壹波三折,跳躍起伏,回環往復。通過地域上的對比、情緒上的對比以及懷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對比。這種色彩強烈的映襯對比,在揭示人物的內心隱憂,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產生相反相成、鮮明曉暢的藝術效果。
3、對偶工美,用典恰切。
全篇中大部分都是四字壹語和六字壹語的對偶句。這中間有的是單句對,有的是復句對,還有的是本句對。這種對偶句不僅句式工整勻稱,而且錯綜多變,讀來節奏明快,整齊和諧,鏗鏘有力。
4、文中多次出現的典故。且都用得恰當貼切,非但沒有冗贅晦澀之感,還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
5、化靜為動,以物擬人。
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客觀靜止的事物寫成富有動態之感,這是《滕王閣序》的又壹特點。作者善於選詞煉字,活化物態“飛閣流丹”、“層臺聳翠”,只因了“飛”、“流”、“聳”諸字,巍峨的樓閣便騰飛起來,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層疊亭臺上的翠色也高高聳出.靜物變成了動物,確有畫龍點睛之妙。
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帶”、“控”、“引”,變成了壹位裁“三江”為衣襟,摘“五湖”作衣帶,近則制“蠻荊”,遠則接“甌越”的巨人。至於如“星馳”般的“俊采”。“如雲”的“勝友”,更是靈動活現,氣韻不凡。
擴展資料:
原文(節選):
《滕王閣序》(節選)唐代:王勃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釋義:
打開精美的閣門,俯瞰雕飾的屋脊,放眼遠望遼闊的山原充滿視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驚嘆。房屋排滿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滿渡口,都裝飾著青雀黃龍的頭形。雲消雨散,陽光普照,天空明朗。
落霞與孤獨的野鴨壹齊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壹色。漁船唱著歌傍晚回來,歌聲響遍鄱陽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氣驚擾,叫聲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邊。
創作背景:
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南下探親,路過這裏,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在藝術上,《滕王閣序》有以下寫作特色: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壹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起承轉合。這樣,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轉。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全篇采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講求辭采的典型例子。這樣,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悅目。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百度百科——滕王閣序 (王勃創作的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