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時期成語典故簡短如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壹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
1、烽火戲諸侯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壹笑,竟然在城中上演了壹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壹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時,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追問九個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3、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4、壹鳴驚人
相傳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日,臣下對他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齊威王壹時語塞,大臣又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齊威王後來終於明白大臣們的用心,於是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5、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壹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6、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死的交情。
7、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