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首字是目的成語有哪些

首字是目的成語有哪些

首字是目的成語很多。舉例如下:

目不見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解釋: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見遠處,不見近處。

出處:《韓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示例:遠求而近遺,如~。 ★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啟》詩

近義詞:目空壹切

反義詞:謙虛謹慎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人無自知之明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楚莊王想趁越國內亂出兵占領越國。杜子聽說後去見楚莊王說:“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壹樣,能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楚國曾被秦、晉國打敗,國內又不安定,此時出兵攻打越國就像目不見睫壹樣。”

目不交睫

拼音:mù bù jiāo jié

解釋: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閉眼。沒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間不睡覺或睡不著。

出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陛下居代時,太後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

示例:生恚怒方甚,自昏達旦,目不交睫。

★唐·白行簡《李娃傳》

近義詞:長夜不眠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夜間不睡覺或睡不著

目不窺園

拼音:mù bù kuī yuán

解釋:形容專心致誌,埋頭苦讀。

出處:《漢書·董仲書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幃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示例:董江都~,隱居求誌,天人三策,偉大光明。 ★清·陶曾佑《中國文學之概況》

近義詞:專心致誌

反義詞:心猿意馬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學習認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廣漢學者董仲舒年少時讀書非常刻苦,經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他的書房緊靠著姹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壹眼都沒瞧過。後來他被征為博士,公開聚眾講學,弟子遍布四方

目不識丁

拼音:mù bù shí dīng

解釋: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壹個字也不認得。

出處:《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壹丁字。”

示例:我試問如果妳母親要把妳嫁給壹個~的俗商,或者壹個中年官僚,或者壹個紈袴子弟,妳難產也不反抗? ★巴金《家》二十五

近義詞:胸無點墨、不識之無

反義詞:學富五車、滿腹經綸

歇後語:同行十二載,未知木蘭是女郎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壹個字也不認得

成語故事:唐朝幽州節度使張弘靖的部將韋雍和張宗厚經常在壹起喝酒,那時天下太平,邊關沒有戰事,這些將士沒有事做。他們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練武不如練文,妳們能拉滿兩石的弓,還不如識壹個字”。由於“個”與“丁”接近演變而成

目不暇接

拼音:mù bù xiá jiē

解釋:指東西多,眼睛都看不過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示例:壹切藝術的道理也是這樣,單壹必然導致枯燥。而豐富多采、~則是絕大多數人所歡迎的。 ★秦牧《菊花與金魚》

近義詞:應接不暇

反義詞:目不忍睹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令人”後

目不邪視

拼音:mù bù xié shì

解釋: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邊。比喻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壹個方向看。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示例:婦人請竺同載。竺上車端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壹回

近義詞:目不斜視、目不茍視

反義詞:左顧右盼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為人正派

目不轉睛

拼音:mù bù zhuǎn jīng

解釋:眼珠子壹動不動地盯著看。形容註意力集中。

出處:晉·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示例:老婆婆看著小官人,~,不覺兩淚交流。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壹

近義詞:目不斜視、聚精會神、全神貫註

反義詞:左顧右盼

歇後語:貓兒洞口等老鼠

語法:作狀語;形容註意力集中

目瞪口呆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解釋: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裏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壹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示例:殷、雷二將見眾官激變,不復朝儀,嚇得~,不知所出。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回

近義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哆

反義詞:從容不迫

歇後語:李逵裝啞童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壹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壹兩個人就可以把他壹刀兩斷

目光炯炯

拼音:mù guāng jiǒng jiǒng

解釋:炯炯:明亮的樣子。兩眼明亮有神。

出處:晉·潘嶽《寡婦賦》:“目炯炯而不寢。”宋·陸遊《醉題》詩:“目光炯炯射牛車,何至隨人作浪愁。身處江湖如富貴,心親魚鳥等朋儔。”

示例:先達葛蒼公諱麟,號瞿庵,性敏多才,狀奇偉,~有英氣,膽力過人。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葛蒼公傳》

近義詞:目光如炬、炯炯有神

反義詞:黯然失色

語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人的眼光

目光如豆

拼音:mù guāng rú dòu

解釋:目光:眼光。眼光象豆子那樣小。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出處: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茅待詔元儀》:“世所推名流正人,深衷厚貌,修飾邊幅,眼光如豆,寧足與論天下士哉。”

示例:不圖彼國政府~,深忌中國之強,尤畏民黨得誌而礙其蠶食之謀。 ★孫中山《行易知難》

近義詞:目光短淺、鼠目寸光

反義詞:深謀遠慮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缺乏遠見

目光如炬

拼音:mù guāng rú jù

解釋:目光發亮象火炬。形容憤怒地註視著。也形容見識遠大。

出處:《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

示例:中間坐著壹位神道,面闊尺余,須髯滿頰,~,肩臂啟動,象個活的壹般。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近義詞:目光炯炯

反義詞:黯然失色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眼光

成語故事:南朝宋國大將檀道濟智勇雙全,曾跟隨宋武帝劉裕北伐,屢立戰功,北魏軍隊對他懼怕三分。宋文帝手下的近臣擔心檀道濟的權力太大,就讒言他謀反。檀道濟在被捕時憤恨得目光如炬。魏軍聽說檀道濟已死就加緊進攻,很快滅了宋國

目光如鼠

拼音:mù guāng rú shǔ

解釋: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淺或行為不正。

出處: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112》:“雖然他的目光如鼠,各處亂翻,我有時也有些覺得討厭。”

示例:誰願意做~的人,只是嗅著鼻子前面的壹點油香! ★袁鷹《篝火之歌·彩色的幻想》

近義詞:鼠目寸光

反義詞:高瞻遠矚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缺乏遠見

目擊耳聞

拼音:mù jī ěr wén

解釋: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示例:我又願意知道壹點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壹時找不到~的耆老。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

近義詞:目見耳聞、耳聞目睹

反義詞:道聽途說

語法:作定語;指親自見聞

目空壹切

拼音:mù kōng yī qiè

解釋:什麽都不放在眼裏。形容極端驕傲自大。

出處:宋·陳亮《題俞季直文編》:“何茂恭目空壹切,獨能降意於壹世豪傑,而士亦樂親之。”

示例:但他恃著自己學問,~,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內。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

近義詞:目中無人

反義詞:虛懷若谷

歇後語:頭頂上長眼;飛機上觀天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驕傲自大

成語故事:唐朝末年,朱溫殺了宰相崔胤,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朱溫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陽去監視唐昭宗及百官。李振仗著朱溫的權勢,趾高氣揚,目空壹切,他經常用動動下巴和盛氣淩人的態度去指使別人,遇到不順眼的就訓斥

目迷五色

拼音:mù mí wǔ sè

解釋: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處:《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示例:慎卿先生此壹番評騭,可雲至公至明;只怕立朝之後,做主考房官,又要~,奈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近義詞:五彩繽紛、眼花繚亂

反義詞:漆黑壹團

語法:作謂語;比喻事物錯綜復雜,分辨不清楚

目濡耳染

拼音:mù rǔ ěr rǎn

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目食耳視

拼音:mù shí ěr shì

解釋: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顛倒錯亂。

出處: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近義詞:耳視目食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目使頤令

拼音:mù shǐ yí lìng

解釋: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貴,擺大架子。

出處:《新唐書·王翰傳》:“家畜聲伎,目使頤令,自視王侯,人莫不惡之。”

示例:妳不能~命令別人。

近義詞:目指氣使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自命尊貴

目送手揮

拼音:mù sòng shǒu huī

解釋:手眼並用,怎麽想就怎麽用。也比喻語言文字的意義雙關,意在言外。

出處:三國·魏·嵇康《兄弟才公穆入軍贈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示例:毛澤東不愧談判的高手,無論情況多麽復雜艱巨,他都可以~,渡過難關。 ★《人物》

近義詞:手揮目送

語法:作謂語;指人的談吐

目挑心招

拼音:mù tiǎo xīn zhāo

解釋:挑:挑逗;招:指勾引。眉目傳情,心神招引。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屐,目挑心招,出不遠千裏,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

示例:~,捭闔以為術焉,則可以鉗塞天下之遊士。 ★清·龔自珍《京師樂籍說》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女子誘惑人的情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