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意思是指有誌向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告訴我們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鬥,在風雨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出自《後漢書·耿弇傳》。
成語故事
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鉆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誌不圖官位,願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之後,母親得了壹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說:“孩子,記住妳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期望妳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裏,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但是壹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壹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壹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裏采桑葉,而最高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著,便向華佗說:“妳能設法把最高的桑葉采下來嗎?”
華佗說:“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壹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采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只山羊在鬥架,眼都鬥紅了,誰也拉個開,就說:“華佗,妳能把這兩只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說:“能。”
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鬥架的羊早就鬥餓了,壹見鮮草,忙著搶草吃,自然散開不鬥了。
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之後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鉆研,註重實踐,最後成為被人擁戴的壹代名醫。
成語造句
1.有誌者事竟成,任何時候,都要相信,只有有恒心與毅力,妳就是最大的勝者。
2.有誌者事竟成,我行動我定能。
3.吳君成功的事跡告訴我們有誌者事竟成。
4.人貴立誌,有誌者事竟成;人貴存誠,精誠者金石開;人貴明理,達理者去向通;人貴行善,心善者貴人來。
5.這次考試考砸了,爸爸鼓勵我:“有誌者事竟成,只要妳努力,總有壹天會成功的。”。
名人故事蘇軾立誌讀盡人間書:
自幼聰明過人的蘇軾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常常出口成章,發言為詩。許多年長的人都來蘇家向小蘇軾請教學問,漸漸蘇軾的名聲就傳出去了。
聽多了眾人的誇獎,再加上自家書房中已經找不到沒讀過的書了,蘇軾漸漸驕傲起來,他覺得自己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漢代大賦、唐代詩歌都很精通,可以說到了“學富五車”的程度了。在這種自滿的情緒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書房掛了壹幅自己寫的對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就在小蘇軾自滿的時候,發生了這樣壹件事。壹天,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拿著壹本書上門求教。他對小蘇軾說:“我問了好多文人,但他們都不認識這本書上的字。聽說妳博學多識,大家都把妳叫神童,妳肯定認識,所以我走了好多路專門來找妳,希望能得到妳的幫助。”蘇軾壹聽很自信地接過老人手裏的書,心想:“不就是字嗎?我肯定行!”但他翻開書看了壹會兒就呆了,這本書不但沒看過,就連名字都沒聽過,而且書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認識。這壹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話的意思了。對著老人滿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慚愧地搖了搖頭。
通過這件事,蘇軾覺醒了,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以前那麽驕傲實在不應該。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臉紅的對聯,於是蘇軾連忙回到書房,準備扯下來。但就在動手的壹瞬間,他忽然停住了,只見他略壹思索,拿來筆墨,在上下聯的前面各加兩字,然後端詳壹番,滿意地攤開書本又發憤用功去了。這壹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親看得很清楚。於是她來到書房,只見對聯變成: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誌讀盡人間書
母親微笑著點點頭。
蘇軾從小就是這樣,在學問上嚴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壹定會提出來,即使對方是老師,也會直言不諱。正是從小養成的這種認真對待學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也讓他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