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
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壹天出去,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國相駕車,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意氣揚揚,很是自我滿足。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丈夫問是什麽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身為齊相,名聞各國。
今天我看他出門,誌向和考慮都很深遠,常常以為自己不如別人。現在妳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車夫,然而妳的表現已經自認為很滿足了。我因此才要求離開妳。”後來,丈夫便自覺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二、原文
晏子為齊相, 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卿,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損抑。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三、出處
西漢·劉向《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擴展資料壹、創作背景
《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壹部歷史典籍,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托晏嬰的名義所作。
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傳聞、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它表現出來的近似於儒家學說的思想在孔子之前。
《晏子春秋》表現出來的近似於墨家思想的尚儉觀點,與墨家尚儉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歸入墨家學派中。我們只能說,《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不屬於儒家的思想體系,也與墨家有著本質的區別。
二、賞析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節儉觀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晏子認為,節儉是壹個賢人的基本品質,所以,他對那些富貴驕奢,鋪張浪費的人或行為從心底裏抱有壹種反感。他曾對齊景公的窮奢極欲進行了多次的批評。他自己則從節儉要求和約束自己。
從《晏子春秋》的內容來看,編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輝的壹面,極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斷,此書的編者或作者肯定是壹個景仰晏子的人。
《晏子春秋》在文學史上也有壹定的價值。它以人物為中心,壹事壹記,各事之間既有聯系又各自獨立,形成壹個壹個的小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為了表現晏子的思想品德。全書可以說是晏子的言論及佚事匯編,統而觀之,又可以看成是壹部晏子傳。
因此,運用了細節描寫、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對比等手法來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僅思想道德崇高,堪稱表率,而且具有鮮明的個性。
這部書的語言簡潔明快,幽默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征,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壹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匯或成語。
百度百科-晏子禦者之妻
百度百科-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