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疏不間親之計是什麽意思!

疏不間親之計是什麽意思!

疏不間親,漢語成語,讀音是shū bù jiàn qīn,意思是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出自《管子·五輔》。

出處:春秋時期管仲所著《管子·五輔》,原文:“夫然,則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殺君,賤不逾貴,少不淩長,遠不間親,新不加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凡此八者,禮之經也。”

譯文:

能這樣,就可以做到:下不叛上,臣不殺君,賤不越貴,少不欺長,疏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越大,放蕩不破毀正義。這八項是禮的常規。

擴展資料

戰國時期,魏文侯想選拔合適的相國,召占蔔師李克進宮聽取是選翟黃還是選魏成子,請他為他占蔔並請他提意見。李克看出其中的用意,就避而不談說:“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間親。我壹個外人不好去評論此事。”?

道家管仲學派認為,精氣是構成萬物的最小顆粒,又是構成無限宇宙的實體,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性。

《管子》在唯物主義的方向上樸素地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認為,有意識的人,是由精氣生成的。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這是把物質擺在第壹位。

《管子》沒有否定鬼神,但它認為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說精氣“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把鬼神視為普通壹物,否認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義的泛神論思想。

《管子》認為,認識的對象存在於認識的主體之外。它說:“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認為,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舍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根據,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

它稱這種認識方法為“靜因之道”,說:“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這在認識論上屬於唯物主義。

《管子》的精氣論在中國唯物主義宇宙觀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唯物主義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後來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過它的影響。

《管子》在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黃老道家的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