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宋· 蘇軾《 前赤壁賦》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壹章。壹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壹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淩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麽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事例〗: 清· 石玉昆《小五義》第42回:“女娟見 風恬浪靜,~,因對 簡子說道。”
〖用法〗:作 謂語、定語;指十分平靜。
〖近義詞〗: 風平浪靜
〖反義詞〗: 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