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民不聊生是成語嗎

民不聊生是成語嗎

民不聊生是成語。

民不聊生(拼音:mín bù liáo shēng)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策·秦策四》。“民不聊生”本義指百姓沒有辦法生活下去(聊:依靠,依賴)。形容生活極端困苦。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分句,也作定語、補語。

成語出處:

本國殘,社稷壞,宗廟隳,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革澤,頭路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虜,相隨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旌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戰國策·秦策四》)。 句中的“百姓不聊生”後演化為成語“民不聊生”。

運用示例:

1、西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2、清末民初·陳夔龍《夢蕉亭雜記》:“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3、近代·蔣光慈《現代中國社會與革命文學》:“過去的許多年中,民不聊生,國無寧日。”?

4、近代·魯迅《娘兒們也不行》:“明朝的魏忠賢是太監——半個女人,他治天下的時候,弄得民不聊生。”?

5、現代·任光椿《戊戌喋血記》:“何況現在又是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年景,這種淫樂的生活,更加使他痛恨。”?

6、現代·馮德英《迎春花》:“在那些年月,軍閥混戰,土匪橫行,民不聊生。”

成語寓意:

民不聊生用來形容勞動人民在剝削階級的殘酷統治下極端貧困,無法生存。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國家要安寧,就需要保障人民的生活穩定,保證人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現代社會,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在提高。

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滿才可以讓社會更和諧,讓國家更加繁榮富強。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但是如果人民群眾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那麽社會壹定不安穩,就更難以建設壹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所以這需要大家***同的努力,使之民心所歸,大事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