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字能組成很多合成字。有時候會出現莫名其妙的形式。不管怎麽樣都是“木”,“木”字上面加壹橫就成了“末”,意思為“樹尖”“樹梢”,轉意也有“結尾”“細末”“粉末”的意思──這是最後唯壹留下的。
“獨木不成林”,這是壹句中國成語。這是對“林”字的絕妙解釋。
“林”與“火”組成“焚”字。是壹場森林大火或者是對刀耕火種時代的記憶吧?可能是這樣。但是“焚”字在很多與狩獵有關的蔔辭裏使用。因為人們經常在森林裏放火,把隱藏在裏面的鹿、野豬和其他獵物轟出來──這是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用過的壹種古老的捕獵方法。
三個“木”組成“森”,陰森、繁密的樹林。
壹個人靠在樹旁邊。可能要乘陰涼。其意為“休”。
壹棵樹上有壹只鳥意為“集”。猛壹看顯得有些奇怪──自己跟自己怎麽能“集”呢?但是根據壹些專家的意見,這個字最初的意思為“過夜”,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這個形象馬上就清楚多了。考慮到造字時的實際情況,這個字還是不錯的。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黃河流域古老的中心地帶的大部分鳥類是雞類鳥,在樹枝上睡覺,喜歡集群。因此“定居”的含義逐漸也有了“集”的意思。為了使這個字變得更清楚,人們又加上幾只鳥,這種字形保持了很長時間。但是現在多余的鳥不見了,原來那只鳥仍然站在樹枝上睡覺。這個字也用於“集中”“結集出版”和“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