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口:指言語;誅:責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語出] 明·汪廷訥《三祝記·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 墦間識者羞。”
[正音] 伐;不能讀作“dài”。
[辨形] 誅;不能寫作“洙”;伐;不能寫作“代”。
[近義] 大張撻伐
[用法] 多用來表示對壞人壞事進行口頭或書面的揭發和批判。也可用來表示勸誡人。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朝不保夕zhāo bù bǎo xī
[釋義] 早晨不能保證晚上的情況。形容生活困難;也形容形勢危急;難以預料。
[語出] 《左傳·昭公元年》:“吾儕偷食;朝不保夕;何其長也。”
[正音] 朝;不能讀作“cháo”。
[近義] 危在旦夕 岌岌可危
[反義] 安然無恙 高枕無憂
[用法] 多形容形勢危急;也形容生活極端困難或病情嚴重。壹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朝不慮夕”和~都形容形勢危急。但“朝不慮夕”可強調“只能顧眼前”的意思;~可強調隨時保不住的意思。
[例句] 奸臣當道的情況下;耿介直言、忠貞不二的臣子;又有哪壹個不是~;危如累卵。
[英譯] not to know in the morning what may happen in the ev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