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論語四字成語故事

論語四字成語故事

1. 關於論語的四字成語

〖哀而不傷〗 成語典故: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哀矜勿喜〗 成語典故: 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 《論語·子張》〖愛禮存羊〗 成語典故: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論語·八佾》〖安老懷少〗 成語典故: 子路曰:‘原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愛素好古〗 成語典故: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愛之欲其生〗 成語典故: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成語典故: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顏淵》〖不安小成〗 成語典故: 據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進.……便是不安於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書·論語四》〖必不得已〗 成語典故: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論語·顏淵》〖半部論語〗 成語典故: 參見“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成語典故: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北辰星拱〗 成語典故: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論語·為政》〖不恥下問〗 成語典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不得其門而入〗 成語典故: 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論語·子張》〖不得其死〗 成語典故: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魯·孔丘《論語·先進》〖不悱不發〗 成語典故: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 成語典故: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卑宮菲食〗 成語典故: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語出《論語·泰伯》〖不改其樂〗 成語典故: 壹簞食,壹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 成語典故: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暴虎馮河〗 成語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壹,莫知其他. 《詩經·小雅·小旻》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論語·述而》〖不惑之年〗 成語典故: 《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不教而殺〗 成語典故: 不教而殺謂之虐. 《論語·堯曰》〖不咎既往〗 成語典故: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不堪其憂〗 成語典故: 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不磷不緇〗 成語典故: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語出《論語·陽貨》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不念舊惡〗 成語典故: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表裏如壹〗 成語典故: 首尾周密,表裏壹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著實,故某集註雲:‘以忠,則表裏如壹.’ 《朱子全書·論語》〖伯牛之疾〗 成語典故: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論語·雍也》〖百裏之命〗 成語典故: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屏氣不息〗 成語典故: 屏氣似不息者. 春秋·魯·孔丘《論語·鄉黨》〖不棄故舊〗 成語典故: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不求備於壹人.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屏氣凝神〗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黨》用誌不分,乃凝於神. 《莊子·達生》〖屏氣斂息〗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黨》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博施濟眾〗 成語典故: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論語·雍也》〖屏聲息氣〗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黨》〖飽食終日〗 成語典故: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成語典故: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不忘久要〗 成語典故: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博文約禮〗 成語典故: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雍也》〖博學多識〗 成語典故: 只是聖人之所以聖,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壹以貫之.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博學篤誌〗 成語典故: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不相為謀〗 成語典故: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不亦樂乎〗 成語典故: 有朋自遠方來,。

2. 論語六則中的四字成語.

第壹則:為人處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二則:為人處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第三則: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第四則:學習方法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五則:學習態度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第六則:學習態度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裏仁》) 第七則:學習態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編輯本段]第八則:怎樣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第九則:怎樣做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罕》)第十則:怎樣做人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3. 用四字成語形容在同壹個地方住的人

魂牽夢繞 壹日不見,如隔三秋. 望穿秋水. 朝思暮想.成語: 狐死首丘 拼音: hú sǐ shǒu qiū 出處: 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成語: 魂牽夢縈 拼音: hún qiān mèng yíng 出處: 宋·劉過《醉太平》詞:“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銷香暖雲屏,更哪堪酒醒.” 典故: 形容萬分思念. 成語: 蒹葭之思 拼音: jiān jiā zhī sī 出處: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典故: 蒹葭:初生的蘆葦.思:思念,懷念.指戀人的思念之情. 成語: 剪燭西窗 拼音: jiǎn zhú xī chuāng 出處: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典故: 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後泛指親友聚談.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連瑣》) 成語: 刻骨相思 拼音: kè gǔ xiāng sī 出處: 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典故: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成語: 暮雲春樹 拼音: mù yún chūn shù 出處: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典故: 表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成語: 念念不忘 拼音: niàn niàn bù wàng 出處: 《朱子全書·論語》:“言其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典故: 念念: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於心,時刻不忘. 成語: 念茲在茲 拼音: niàn zī zài zī 出處: 《尚書·大禹漠》:“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典故: 念:思念;茲:此,這個.泛指念念不忘某壹件事情.成語: 白雲孤飛 拼音: bái yún gū fēi 出處: 《新唐書·狄仁傑傳》:“薦授並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 典故: 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成語: 白雲親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出處: 《新唐書·狄仁傑傳》:“薦授並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 典故: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 春樹暮雲 拼音: chūn shù mù yún 出處: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 典故: 表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成語: 睹物思人 拼音: dǔ wù sī rén 出處: 唐·裴铏《傳奇·顏睿》:“貴妃贈辟(避)塵犀簪壹枚,曰:‘異日睹物思人.’” 典故: 睹:看;思:思念.看見死去或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 成語: 甘心首疾 拼音: gān xīn shǒu jí 出處: 《詩經·衛風·伯兮》:“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典故: 甘心:情願,樂意;首:頭;疾:病,引申為痛.想得頭痛也心甘情願.形容男女之間相互思念的癡情. 成語: 歸正守丘 拼音: guī zhèng shǒu qiū 出處: 《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 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成語: 寒泉之思 拼音: hán quán zhī sī 出處: 《詩經·邶風·凱風》:“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典故: 指子女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成語: 鶴唳華亭 拼音: hè lì huá tíng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誌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典故: 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成語: 秋水伊人 拼音: qiū shuǐ yī rén 出處: 《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典故: 指思念中的那個人. 成語: 室邇人遠 拼音: shì ěr rén yuǎn 出處: 《詩經·鄭風·東門之墠》:“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典故: 室:房屋;邇:近.房屋就在近處,可是房屋的主人卻離得遠了.多用於思念遠別的人或悼念死者. 成語: 首丘之情 拼音: shǒu qiū zhī qíng 出處: 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成語: 涕零如雨 拼音: tì líng rú yǔ 出處: 《詩經·小雅·小明》:“念彼***人,涕零如雨.” 典故: 涕零:流淚.眼淚象雨水壹樣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極深. 成語: 天末涼風 拼音: tiān mò liáng fēng 出處: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典故: 天末:天的盡頭;涼風:特指初秋的西南風.原指杜甫因秋風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後常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 成語: 望雲之情 拼音: wàng yún zhī qíng 出處: 《新唐書·狄仁傑傳》:“仁傑登奇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 典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成語: 畏威懷德 拼音: wèi wēi huái dé 出處: 《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典故: 懷:思念.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成語: 。

4. 《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麽人都給以教育。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6.聞壹知十

出處“回也聞壹以知十,賜也聞壹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壹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7.舉壹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壹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壹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5. 有關《論語》的四字成語及翻譯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壹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 *** 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6. 有什麽孔子的故事嗎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壹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壹舉壹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壹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壹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壹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壹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壹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壹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壹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壹想、查壹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壹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妳為什麽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壹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壹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壹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淩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妳的社會關系如何? 妳有硬梆梆的後臺嗎?妳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淩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壹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鬥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壹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壹起罵:

"妳這死夫子,妳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妳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淩弱.妳所說的那壹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妳盜丘,而叫我盜跖!妳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妳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