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成語具體如下: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內涵。在道德經中,有壹些成語至今仍然廣為流傳,這些成語既體現了老子深邃的智慧,又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玄之又玄:形容非常神秘、深奧,難以捉摸。
1、即順應自然規律
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壹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順應自然規律,不做強制幹預,讓事物自然發展。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三章:以無事取天下。守柔不爭:老子提倡柔中帶剛,而不是剛中帶柔。
2、柔中帶剛是壹種力量
他認為柔中帶剛是壹種力量,而剛中帶柔則是壹種弱的表現。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絕聖棄智:老子認為,過度的智巧和機謀會破壞自然的和諧,因此他主張拋棄世俗的智巧和機謀,追求自然和樸素。
3、感到滿足和快樂
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知足常樂:老子認為,知足的人會永遠感到滿足和快樂,而不知足的人則會永遠感到不滿足和痛苦。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者富。
4、寡不敵眾
寡不敵眾:老子認為,少數的智慧和力量無法抵擋眾多的愚昧和力量。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九章: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功成身退:老子認為,在事業成功之後,應該適時地退隱山林,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智慧。
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寵辱不驚:老子認為,無論受到寵愛或侮辱,都應該保持冷靜和泰然自若。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承諾的人往往不講信用。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諾必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