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意思是多節多足蟲,切斷後仍能蠕動。形容有實力的人或集團雖然衰敗,但其余威和影響仍然存在。
壹、拼音
[bǎi zú?zhī?chóng,sǐ?ér bù?jiāng]。
二、出處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三、例句
明·淩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又道是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跌撲不多時,轉眼就高官大祿,仍舊貴顯。”
四、詞性
貶義詞。
五、成語簡析
“百足之蟲”並非泛指,而是特指。“百足”又叫“馬陸”,是壹種節肢動物,軀幹有20節,第2~4節各有壹對步肢,自第5節開始各有兩對步足。生活在陰濕的地方。“之”在這裏是指示代詞“這”“此”的意思。“百足之蟲”就是“百足這種蟲子”。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成語典故:
在三國時期魏國有壹個賢士名叫曹冏。在魏國初建之時,急需穩定大局,鞏固統治權,這是眼下急需要辦的壹件緊要之事。為此,曹冏便上疏魏王曹操,說:“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他的意思是說,有句老話說,有壹種有壹百只腳的蟲子,它死了以後在較長的時間內仍不會倒下,這是由於支撐著它的渠道很多啊。
曹冏引用這句古語的目的,是勸告曹操要大力重用親信,扶植自己的勢力,招攬人才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後來人們便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引申為成語,用來比喻被打倒或鎮壓的反動或敵對勢力,余孽尚存,如不徹底肅清,還會興風作浪。很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