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立木為信,背水壹戰,破釜沈舟,興師問罪,揭竿而起,三顧茅廬。這些成語的意思及來歷和故事

立木為信,背水壹戰,破釜沈舟,興師問罪,揭竿而起,三顧茅廬。這些成語的意思及來歷和故事

1、立木為信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裏的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壹了中國。

2、背水壹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壹死戰。文獻出處:《史記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壹道極狹的山口,叫井徑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壹面堵住井陘口,壹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壹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壹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壹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壹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壹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壹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壹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妳們沒有註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拼命呢!”

3、破釜沈舟 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壹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巨鹿壹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4、興師問罪 出處: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意思就是 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壹夥人去上門責問

4、揭竿而起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舉起竹竿當旗幟。借指武裝起義。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秦朝統治時期,全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但是被征發築長城、守衛開發南方、修築奢華的阿房宮、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勞役,合起來***用了二三百萬人之多,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賦稅.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們的負擔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陽城(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名軍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漁陽(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去防守。他們每天都急著趕路,怕誤了日期。因為秦朝的法令很嚴酷,誤了期限,就要被殺頭。

這些人走到大澤鄉(安徽省宿縣東南)時,趕上連日大雨,路被淹沒,無法通行。他們只好停下等待,眼看著時間壹天天過去了。

民工中有壹個叫陳勝的,他和他的朋友吳廣偷偷商量:“這裏離漁陽有幾千裏遠,怎麽走也趕不上期限了,難道我們白白去送死嗎?”吳廣說:“咱們逃跑吧。”陳勝說:“不行,逃走被抓回來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強,百姓們吃秦朝的苦也吃夠了。聽說秦二世是小兒子,該當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蘇。還有楚國的大將項燕是條好漢,咱們打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國的人壹定會來幫助我們的。”

於是陳勝把大家召集起來說:“男子漢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

大家贊成,壹致推選陳勝、吳廣為首領,九百人壹下子把大澤鄉占領了,他們打起了“楚國”的旗號。臨近的農民聽到消息紛紛響應,沒有武器,他們就砍木棒做刀槍,削了竹子做旗竿,隊伍很快壯大起來,歷史上把這叫做“揭竿而起”。

這支起義軍打下了陳縣(河南省淮陽),陳勝被擁戴為“王”,國號叫“張楚”。

在這支起義軍的帶動下,各地百姓紛紛殺了官吏,響應起義,風暴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但是因為起義軍的戰線太長,號令不統壹,在秦軍的猛烈反擊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僅維持了三個月就失敗了,陳勝也被叛徒殺害了。但是由他們點起的反秦烈火到處燃燒起來,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5、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壹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壹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