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劉邦、項羽
紙上談兵——趙括
破釜沈舟 項羽
圍魏救趙 (齊: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偃旗息鼓 趙雲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韓信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
破釜沈舟——項羽
作壁上觀——項羽
草木皆兵——苻堅
風聲鶴唳——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暗渡陳倉—韓信
跣足而出——曹操
偃旗息鼓 趙雲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韓信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
故事:
破釜沈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壹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壹個將軍壹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誌·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壹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壹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壹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壹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妳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麽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妳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壹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壹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壹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壹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壹起,***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壹行往北拼命趕路,壹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壹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壹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壹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壹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壹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壹種非常規的用兵法則,是壹種軍事謀略,在歷史上曾有許多非常成功的戰例。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後,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為漢王。
劉邦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棧道,他這是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劉邦待具備了壹定的實力後,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壹爭高低。劉邦的大將軍韓信為劉邦奪取陳倉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壹個叫樊噲的大將帶領壹萬人去修五百裏棧道,並以軍令限壹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壹點,迷惑麻痹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是指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有時也可將“明修棧道”省略掉,把“暗度陳倉”單獨來使用
破釜沈舟
視頻:破釜沈舟
典 故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沈,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幹糧,以此表決壹死戰,沒有壹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壹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沈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沈舟”,以比喻拚死壹戰,決心很大。
釜底抽薪
fǔdǐ-chōuxīn
[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fig) take a drastic measure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軍事上是指從根本上打敗敵人的謀略
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 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 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 來的,根本 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 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 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 鍵是關於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候,壹些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點, 恰恰是敵人的弱 點。指揮員要準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 敵軍就會不戰自亂。三 國時的官渡之戰即是壹個有名戰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 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 打許 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 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 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 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後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 壹槍之後,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於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 了壹萬多 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裏的烏巢。曹操探聽烏巢並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 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 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急走,夜襲烏巢,烏巢 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壹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 四起。曹軍 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壹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 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 袁紹壹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 兵已喪失戰鬥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 兵,艱難地殺出 重圍,回到河北,從此壹蹶不振。
〖不毀之制〗 《三國誌·魏誌·武宣卞皇後紀》
〖百舉百捷〗 成語典故: 魴生在江淮,長於時事,見其便利,百舉百捷。 《三國誌·吳誌·周魴傳》
〖百舉百全〗 成語典故: 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三國誌·魏誌·郭嘉傳》
〖比肩齊聲〗 成語典故: 雖起孤傲,與同郡陸遜、蔔靜等比肩齊聲矣。 《三國誌·吳書·吾粲傳》
〖不急之務〗 成語典故: 誠能絕無益之欲,以奉德義之塗,棄不急之務,以修功業之基,其於名行,豈不善哉。 《三國誌·吳書·孫和傳》
〖百裏才〗 成語典故: 龐士元非百裏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龐統傳》
〖髀裏肉生〗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 裴松之註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
〖表裏受敵〗 成語典故: 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裏受敵,此危道也。 《三國誌·魏書·諸葛誕傳》
〖百裏之才〗 成語典故: 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 《三國誌·蜀誌·蔣琬傳》
〖並驅爭先〗 成語典故: 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壹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三國誌·蜀誌·關羽傳》
〖髀肉復生〗 成語典故: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 裴松之註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
〖兵刃相接〗 成語典故: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臣所止,懼兵刃相接。 《三國誌·魏誌·高貴鄉公傳》
〖拔十失五〗 成語典故: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誌者自勵,不亦可乎? 《三國誌·蜀書·龐統傳》
〖冰散瓦解〗 成語典故: 《三國誌魏誌傅嘏傳》“嘏對曰”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裴松之註引晉司馬彪《戰略》
〖變生肘腋〗 成語典故: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三國誌·蜀誌·法正傳》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成語典故: 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三國誌·吳誌·呂蒙傳》
〖波濤洶湧〗 成語典故: 是歲地連震 《三國誌·吳書·孫策傳》是冬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觀兵……帝見波濤洶湧,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裴松之註引《吳錄》
〖兵微將寡〗 成語典故: 奈備兵微將寡,壕淺城低,有倒懸之急,累卵之危。 《三國誌平話·張飛三出小沛》
〖抱薪救焚〗 成語典故: 《三國誌·魏誌·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裴松之註引三國吳韋昭《吳書》
〖不習水土〗 成語典故: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晉·陳壽《三國誌·吳誌·周瑜傳》
〖不以為意〗 成語典故: 定大恨凱,思中傷之,凱終不以為意,乃心公家,義形於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 《三國誌·吳書·陸凱傳》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鹹***恥之,唯崔孝忠壹人不以為意。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
〖不足介意〗 成語典故: 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柘骨,何足介意。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不知所言〗 成語典故: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不足為慮〗 成語典故: 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衛臻傳》
〖不貲之損〗 成語典故: 然於統壹之計,已有不貲之損。 《三國誌·魏誌·司馬芝傳》
〖殘暴不仁〗 成語典故: 卓性殘不仁,遂以嚴刑脅應。 《三國誌·魏誌·董卓傳》
〖成敗得失〗 成語典故: 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晉·陳壽《三國誌·吳誌·步騭傳》
〖崇本抑末〗 成語典故: 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 《三國誌·魏誌·司馬芝傳》
〖唇齒相依〗 成語典故: 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陰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三國誌·魏書·鮑勛傳》
〖唇齒之邦〗 成語典故: 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三國誌·魏誌·鮑勛傳》
〖倉卒之際〗 成語典故: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王粲傳》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在倉卒之際,強弱未分。 裴松之註引《文士傳》
〖楚毒備至〗 成語典故: 胤坐收下獄,楚毒備至,終無他辭。 《三國誌·吳誌·陸胤傳》
〖乘肥衣輕〗 成語典故: 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論語·雍也》《三國誌·魏書·王粲傳》鐘會,名公子,以才能貴幸,乘肥衣輕,賓從如雲。 裴松之註引《魏氏春秋》
〖重規叠矩〗 成語典故: 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動若重規,靜若叠矩。 《三國誌·蜀書·郤正傳》
〖操翰成章〗 成語典故: 幹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三國誌·魏書·徐幹傳》幹清玄體道,六行修備,聰識洽聞,操翰成章。 裴松之註引《先賢行狀》
〖春華秋實〗 成語典故: 而楨禮遇殊榮,颙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 《三國誌·魏誌·刑颙傳》《後漢書》卷五十二:“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愛登其質。
〖除患興利〗 成語典故: 夫君之寵臣,欲以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靖亂,以功報主也。 《三國誌·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三國誌裏有很多,給了成語直接到網上搜故事
詩句: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哀鴻遍野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倒海翻江騰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賬下猶歌舞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裏征人三千萬,壹時回首月中看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萬裏乘雲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憑君莫話封侯事,壹切功成萬骨枯.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千尺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是辛棄疾的
醉裏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場秋點兵
馬做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過陰山.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裏,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士境,
開邊壹何多?
棄絕父母恩,
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
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
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
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
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
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
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
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
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
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
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裏餘,
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
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
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樸,
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壹作立)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
軍行入高山。
逕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
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單於寇我壘,
百裏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
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
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
壹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
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
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
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
安可辭固窮?
九詠寄從兄湛之塞垣(並序)
兄卓犖經奇,與予讀書羅浮,有扶風、越石之誌。以驃騎從袁督師死於邊。
邊風
地角寒初斂,天歌雲乍飛。大旗危欲折,孤將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驚霜點鐵衣。可能吹妾夢,壹為達金微?
邊月
秦時壹片月,萬古照邊州。白動狼煙塞,寒生驛火樓。
關山和淚到,圓缺及鄉愁。盈手梅花色,難將寄隴頭。
邊塵
紫塞三關隔,黃塵八面通。胡笳吹復起,漢月照還空。
雜沓仍隨馬,蕭條暗逐風。將軍休拂拭,留點戰袍紅。
邊角
片角吹殘夜,雄關鐵鎖開。古城連堞響,奔馬踏霜回。
玉塞降羌淚,天山旅雁哀。何人聞此曲,不上望鄉臺?
邊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兒雙淚下,漢塞壹龍鳴。
沙柳愁中折,梅花夢裏驚。徘徊三五弄,腸斷憶南征。
邊雁
候雁發金河,紛紛帶雪過。陣連關月小,聲斷塞風多。
高舉愁梁稻,低飛怯網羅。羽毛非敢惜,書禮奈君何!
邊馬
天馬應星晨,金羈虎豹茵。驕盤春草短,叱撥桃花新。
窟凍長城雪,蹄穿大漠塵。百戰交河道,功成還與人。
邊柳
嘆息陽關柳,青青能幾時?春光不可度,綠鬢已成絲。
歲歲愁扳折。依依綰別離。故園有奇樹,日夜憶連枝。
邊草
王孫去不返,馬足***車輪。萬裏連天色,終年出塞人。
幾經金海雪,不見玉關春。獨夜寒塘夢,相思愁白蘋。
《燕歌行》
唐·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淩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名言:戰爭
●戰爭從有私財產和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在壹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壹種最高的鬥爭形式(毛澤東)
●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誌的壹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戰爭在妳願意時開始,卻並不妳樂時結束(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發動戰爭,但要結束戰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戰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戰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昆體良)
●戰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鬥為唯壹美德,以求和為唯壹恥辱----(肖伯納)
●有國家就有戰爭(伯克)
●建立壹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壹個國家只有在戰爭時期才會處於和睦狀態(休·金斯米爾)
●戰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壹切希望的人來說,戰爭是合理的(李維)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壹次正義的戰爭能在高尚的國度裏喚起神聖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黃金和財富是戰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戰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壹種自然的戰爭狀態中----(喬·斯威夫特)
●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奧特)
●戰爭是人類生活中壹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戰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戰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賀拉斯)
●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壹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威·申斯通)
●戰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老子)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裏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戰爭壹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叫喊戰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裏士多德)
●妳想和平,就要準備戰爭(韋格蒂烏斯)
●要進行戰爭只有壹個借口,即通過戰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境中(西塞羅)
●贏得戰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壹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和平孕育著戰爭,戰爭孕育著和平(普坦漢姆)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要和平,就得準備戰爭(歐洲)
●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
這很多直接到百度知道去搜就行了10|評論(1)
2011-01-20 14:24熱心網友草莽英雄 草莽:草叢,草野。舊時指在山林出沒的農民起義或強盜們中的著名人物。
蓋世英雄 蓋世:壓倒當世。超出當代所有的人。用以形容非常傑出的英雄人物。
巾幗英雄 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飾,後借指婦女。指女子中的英雄。
亂世英雄 亂世:動亂的不安定的時代;英雄:才能勇武超過常人的人。混亂動蕩時代中的傑出人物。
無名英雄 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頭苦幹的人。
英雄氣短 指有才能的人因沈迷於愛情而喪失進取心。
英雄所見略同 所見:所見到的,指見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贊美的話。
英雄無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卻沒地方或機會施展。
英雄入彀 入彀:指進入弓箭的射程以內,比喻就範。天下英雄均已就範。
英雄輩出 英雄層出不窮。
獨膽英雄 指不畏強敵,英勇奮戰,以少勝多的傑出人物。
巾國英雄 巾國:即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飾,後借指婦女。指女子中的英雄。亦作“巾幗英雄”。
英雄本色 英雄:傑出的人才。傑出人物的本來面貌。多指傑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為、舉動。
英雄豪傑 指才能超眾或勇武超群的人。
時勢造英雄 〖解釋〗時勢:壹段時期內的客觀形勢。特定的歷史條件,如社會動蕩,使人的聰明才智顯露出來,並相互作用,使之成為英雄人物。
壹文錢難倒英雄漢 〖解釋〗比喻壹個很小的困難卻使壹個很大的事情無法進行,無法完成。也指壹個很有本事的人,面對壹個小問題而束手無策。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指男女之間戀情綿綿不斷,而慷慨奮發的氣概消沈不足
兒女英雄 兒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豐富,年輕有為的男女英雄
成者英雄敗者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