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禮崩樂壞。
出處: 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釋義: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寓意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變局,亟需內聖外王之人改進。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實際指西周末年,巫祝文化的破產,西周之前也並不比春秋時代昌明,但孔子已經吃不消了。
擴展資料:
禮,指“周禮”,即五經裏面的《禮》。樂,指廟堂之樂。
原為孔夫子感嘆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現可釋義為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散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