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失所、顛沛流離、四海為家、居無定所、背井離鄉、露餐風宿、無家可歸。
流離失所
讀音:[liú lí shī suǒ]
釋義:流離:轉徒離散。無處安身,到處流浪。
出處:《漢書·薛廣德傳》:“竊見關東困極,人民流離。”
顛沛流離
讀音:[ diān pèi liú lí ]
釋義:由於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出處:宋·樓鑰《攻媿集》:“有人焉;業弓冶之余;而弗能修播獲之職;顛沛流離;而叫呼攀援於門下。”
四海為家
讀音:[sì hǎi wéi jiā]
釋義:什麽地方都可以當作自己的家。指誌在四方,不留戀家鄉或個人小天地。
出處:《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
居無定所
讀音:[jū wú dìng suǒ]
釋義:表示沒有固定的居住位置,甚至是屬於自己的定居點都沒有。從不在同壹個地方多做停留,隨遇而居。
出處:清·許奉恩《裏乘》第六卷:“我居無定所,君盍告我所寓,暇當相訪耳。”
背井離鄉
讀音:[bèi jǐng lí xiāng]
釋義:離開家鄉到外地。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景離鄉;臥雪眠霜。”
露餐風宿
讀音:[lù cān fēng sù]
釋義:在露天中吃飯,在風中住宿。形容旅途艱辛。
出處: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33回:“沿途露餐風宿,到了汛地,駐紮數月。”
無家可歸
讀音:[wú jiā kě guī]
釋義:沒有家可回,指流離失所。
出處: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寺僧見了他無了根蒂,漸漸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鄉,已此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