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春秋戰國的戰爭很多,因為大大小小的國家很多。我給妳列舉壹些,算是分享。因為也不是我原創。 從春秋爭霸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從最初的結盟稱霸,發展到滅國奪地;車戰逐漸為步戰所代替,並出現了水戰、海戰;戰區擴大,從兩國接壤地區推進到敵國腹地;戰爭時間更長,已從壹戰決勝負,發展到長期反復較量;用兵更加靈活,註意分析敵情、捕捉戰機等;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著名的《孫子兵法》問世,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北制之戰(公元前718年) 中原大國中首先崛起的鄭國,積極向外擴張,出兵進攻臨近的衛國。衛國急忙調遣屬國南燕的軍隊抗擊鄭國的進攻。鄭軍北上,還未定出國門即遇到了南燕軍隊。鄭莊公派祭足、原繁、泄駕率領三支軍隊從正面逼近燕軍,吸引其註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軍的側後北制 (今河南榮陽把水鎮) 。燕軍不了解鄭軍的意圖和部署,認為北制地形險要,放松了戒備,仍按傳統正面進攻戰法,專註正面之敵。六月,曼伯、子元乘燕軍不備,突然從背後發起進攻,大敗燕軍。這是史書上首次記載迂回襲敵取勝的戰例,壹直是後世用兵的鑒戒。 2:北戎之戰(公元前 714年) 春秋初年,住在鄭國北方的戎人,統稱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諸侯國混戰的機會,南下攻鄭。北戎多步兵,機動靈活,鄭國多車兵,受地形限制。鄭莊公伯敵人迂回襲擊自己,征求大臣抗敵意見。公子突認為:北戎兵裝備雖輕,但不整齊,貪心很大,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主張用誘敵戰術,設伏殲敵。莊公采納了公子突的建議,挑選壹部分兵力擔任誘敵任務,派大夫祝聃(單)率主力分三處埋伏於敵必經之路。交戰後,鄭軍與敵稍作接觸,即假裝敗退,並丟棄許多財物。戎軍前隊見有利可獲、遂緊迫不舍,於是被誘入包圍圈。鄭伏兵突然發起進攻,將敵截成數段,全部消滅。敵後隊見前隊被殲,爭相逃命,鄭軍乘勝追擊,大敗戎軍。 3:襦葛之戰(公元前 707年)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鄭國稱霸中原。鄭莊公專橫跋庭,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周、鄭兩國矛盾日深。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調集陳、蔡、魏等國軍隊聯合攻鄭,戰於襦葛 (今河南長葛東北)。周分三軍:右軍配屬蔡、魏軍,左軍配屬陳軍,桓王親率中軍主力。鄭軍亦分三軍迎戰,決定先攻周軍薄弱的兩翼,再集中兵力攻擊周軍中軍。鄭莊公還改變了傳統的車戰隊形,布成“魚麗陣 ”,即將原隨車後的步兵分散配置於戰車左、右、後三方,填補了戰車之間的空隙,收到了車步協同相互掩護的效果,攻防更加自如。交戰開始,鄭軍先從兩翼發起進攻,陳軍壹觸即潰, 蔡、魏軍紛紛敗逃,周軍左右兩軍陣腳大亂,中軍更加孤立。隨後,鄭軍從左右向周軍中軍實施鉗形攻擊,中軍主力亦投入戰鬥。周中軍三面受敵而大敗。桓王中箭受傷,急忙退軍。從此,周王室威信掃地,大國紛爭四起。 4:長勺之戰 春秋初期,齊、魯兩個大國為了爭霸時有沖突。周莊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齊國為繼承王位而發生內亂,魯國扶持公子糾爭奪王位,與齊結仇。齊公子小白搶先即位,稱齊桓公。次年春,齊桓公不聽管仲先修內政、待機而動的勸阻,急於征服魯國,以報前仇。魯莊公決心應戰。這時,有個叫曹劌(貴)的貴族求見莊公提出建議。曹劌問莊公:“妳靠什麽來打仗呢? ”莊公以衣食不獨自享受,分給臣下,並對神守信作答。曹劌認為:“這些小恩小惠無利於老百姓,他們是不會跟從妳的,神也不會為妳降福。”莊公又說:“對民間訴訟壹定要按照實際情況慎重 處理。”曹劌說:“這倒是盡職盡責,定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勝才有根基。”曹劌自告奮勇請求與莊公同赴戰場,莊公應允。 齊、魯兩軍對陣於長勺 (今山東曲阜北,壹說為萊蕪東北) ,魯莊公立即命令擊鼓攻敵,被曹劌勸阻。曹劌深知齊強魯弱,絕不能先下手。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恃強兩次擊鼓發動進攻,因魯軍陣腳不亂,均未奏效。兩次進攻,齊軍不僅損耗了體力,而且銳氣大減,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沖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戰鬥力大大削弱。曹劌抓住時機,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壹鼓作氣”擊潰了齊軍。莊公下令追擊,又被曹劌勸阻。曹劌怕齊軍佯敗設伏,親自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爬到車前扶手的橫木上眺望齊軍的旗幟,證實齊軍確實潰敗以後,才請莊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國境。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壹書中,就舉了長勺之戰的例子。他說:“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5:滅虢之戰(公元前 658年)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 (國,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境),但虞(今山西乎陸北)鄰虢的北境,為晉攻魏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采用大夫旬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虢先鋒。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 (今山西平陸境) ,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十二月初壹破城滅虢。後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6: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 春秋中期,齊桓公死後,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國不自量力欲代齊稱霸。周襄王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許、滕三國出兵進攻臣服於楚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王發兵攻宋以救鄭。宋襄公聞訊急忙從鄭撤軍回國迎戰楚軍。十壹月初壹,兩軍到達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兩岸。宋軍在北岸已布成陣勢,且有天然水障。楚軍恃強進攻,當其正在渡河時,協助宋襄公指揮的大司馬公孫固(壹說子魚)建議對楚軍發起進攻。宋襄公卻認為: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拒絕了公孫固半渡而擊的建議。在楚軍渡過河之後,尚未列成陣,正處於混亂之際,公孫固又建議宋襄公下令攻擊。襄公認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勢的敵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這壹古訓是絕對不可違背的,又拒絕了公孫固的建議。直到楚軍列好陣勢,襄公才下令攻擊。結果宋軍大敗,襄公亦受重傷,不久死去。 7:城濮之戰(公元前 634年)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楚國為阻止晉國南下,便與其鄰國曹、衛結盟,作抗晉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從晉為名,聯合鄭、陳、蔡、許等國出兵進攻宋都商丘。宋向晉求救,但晉、宋兩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晉文公見楚聯軍勢力強大,怕勞師遠征於晉不利,決定先攻弱小的曹、衛兩國。楚國識破了晉國的企圖,不為所動,仍繼續圍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晉文公為難了,不救,宋晉必絕交,等於放棄求霸;救吧,孤軍深入,實無取勝把握;想請齊、秦相助,又怕兩國不答應。後來,晉文公采納了元帥先軫之謀:讓宋賄賂齊、秦,托他們勸楚撤兵,並將曹、衛壹部分土地送給宋國,楚見盟國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絕齊、秦的調解,這樣可以加深齊、秦與楚的矛盾,打消其觀望態度,站在晉國壹邊,同時也可斷絕宋國降楚的念頭。後來,如晉所料,果然出現了晉、齊、秦、宋聯合對楚的局面。 8:崤之戰(公元前 628年) 春秋中期,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決心打擊秦國。為不驚動秦軍,準備待其回師時,設伏於崤山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次年春順利通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壹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壹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晉國偵知,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於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 9:邲之戰(公元前 597) 春秋中期,楚莊王繼位後,國勢日強,欲霸中原,與晉鬥爭日益激烈。地處中原要沖的鄭國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周定王十年(公元前 597中)六月,楚莊王率軍攻破鄭都新鄭(今屬河南),鄭降楚。當楚圍鄭時,晉景公派中軍元帥荀林父率上、中、下三軍救鄭。行至黃河邊。本不想與楚決戰的荀林父聞鄭已降楚,即欲回師,但中軍副將先彀(湖)怕晉失霸業,反對避戰回師,拒不從命,自率中軍壹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屬亡師”之罪,被迫命令全軍盡渡。進至郵地 (令河南榮陽東北)紮營。楚軍進至逯(鹽,今鄭州北) ,得知晉軍渡河來攻,莊王及孫叔敖考慮到此行目的已經達到,無意與晉決戰,遂率軍南撤。後來伍參又向莊王進言:荀林父新上任,號令不行,將帥矛盾,晉軍必敗。我們是大國之君,避戰於晉臣,是國家的恥辱。莊王聽後,下令停止撤退,決心擊敗晉軍,以堅定鄭國附楚之心。 楚莊王叫鄭國派人出使晉營勸戰,以加深晉軍內部矛盾。果然,晉軍戰和兩派意見尖銳對立,相持不下,荀林父無所適從。為麻痹晉軍,莊王兩次派人至晉營求和,以懈其備。荀林父因將不聽命,本無勝利把握,又被楚壹再遣使求和的假象所迷惑,未作任何戰鬥準備,並和楚使約定盟期,以圖盡快班師。楚莊王見時機成熟,為激怒晉軍主戰將領,故意派人沖擊晉營。荀林父仍無動於衷,壹心與楚訂盟,並接受魏綺(奇)、趙旃(沾) 二人要求赴楚營約盟,但二人因私怨反而前去挑戰。晉上軍主將士會料定二人此行必激怒楚軍,遂在敖山下設伏,以防事變。魏綺前往楚營被逐,趙旃又率軍沖入楚營, 楚莊王立即率 30乘兵車追逐趙旃。孫叔敖誤以為莊王陷入晉軍,遂率三軍攻擊前進。荀林父正待楚使前來訂盟,忽聞楚大軍迫近,驚慌失措,急令全軍後撤。楚軍發動全面進攻,晉軍完全失去指揮,死傷慘重,只有晉上軍設伏未動,得以保全,從容撤退。楚軍勝利進駐呦地,不久凱旋回國。經此壹戰,楚代晉取得中原霸權。 10:鞍之戰 (公元前 591年) 邲之戰後,晉國霸業衰落。景公繼位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發憤圖強,想爭取與楚國通好的齊國背楚從晉,但齊頃公見晉國打不過楚國,自己又是個大國,對晉使臣克極不禮貌。周定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1年),晉、衛聯合攻齊,迫齊與晉結盟。齊、魯因邊界糾紛結成世仇。十八年,齊又背叛晉國並聯合楚國進攻與晉結盟的魯國,還打敗了助魯的衛國軍隊。晉國見聯齊不成,遂應魯、衛要求,派鄒克率兵車 800乘及戎人步兵攻齊。齊頃公聞訊東撤,晉、魯、衛聯軍尾追至糜笄(機)山下。六月十七日,兩軍列陣於鞍(今濟南西北)。齊頃公求勝心切,自恃齊軍勇猛,蔑視晉軍,馬不披甲,領兵沖向晉軍。激戰中,晉軍主帥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營。駕車的馭者解張雖也負傷,仍堅持壹手駕車壹手代郁克擊鼓指揮,並與車右鄭丘緩協同,鼓舞晉軍奮勇拼殺,終於大敗齊軍。齊頃公引殘兵而逃,聯軍壹直尾追至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迫齊割地求和,與晉結盟。 11:鄢陵之戰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中原。周簡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雙方議和但都無誠意。十年,楚國進攻位於中原要沖的鄭、衛,迫鄭叛晉從楚。次年,晉厲公決心重振霸業,率兵伐鄭。楚***王得到消息,率楚軍及戎兵救鄭。兩軍戰於鄭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王想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軍隊到達之前,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於是挑選壹個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壹壹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霧掩護楚軍迫近晉軍營壘布陣。晉軍營前有壹片泥沼,不便兵車機動,處境十分不利。有的將領主張堅守待援,暫不出戰。但晉厲公想,援軍到來尚需時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難以預料,決心與楚壹戰。遂排除不戰意見,采納將士之謀:在營內布陣,並立即著手改善條件,下令將營內井、竈填平,擴大了空間,就地將上、中、下、新四軍排列成陣。這樣,既解決了出營布陣的困難,又可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楚***王登車觀察晉軍陣勢,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領。晉厲公在楚舊臣苗責(奔)皇的陪同下,觀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中於中軍的情況,苗責皇建議:分晉軍精銳加強兩翼,先攻破楚軍薄弱的左、右軍,爾後,集中力量圍殲其中軍。厲公采納了他的建議,迅速調整了部署。晉軍先發制人,開營發起進攻,沿泥沼兩側前進。楚***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率領王族親兵兵車及中軍攻擊晉厲公,被晉大夫魏錚射中左目而被迫後退,故未能及時支援兩翼。楚軍得知***王負傷。軍心動搖。晉軍趁勢猛攻楚左、右軍。楚右軍及鄭兵最先不支退卻,從而影響了中、左軍,楚軍陣勢大亂,傷亡慘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晉軍亦停止進攻。經此壹仗,楚軍雖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積極修整兵器,補充兵源,準備來日再戰。楚***王召集主帥子反商量應敵之策,子反卻因醉酒無法議事及指揮作戰,自料難以取勝,遂率軍回師。 12:雞父之戰(春秋後期,吳與楚爭霸江淮。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 519年 ),吳王僚率公子光發兵進攻楚地州來(今安徽風臺)。該地是吳國從陸路西進的必經之地,曾兩次落入吳手,復為楚據。楚平王見吳兵再次來攻,派司馬偉越率領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往援。令尹子瑕帶病督軍,不幸途中病故。偉越率軍撤至雞父(今河南固始東 )。此時,吳軍已移師鐘離設防待機。吳王見楚軍勢大,對是否再進遲疑不決。公子光認為,敵雖眾而心不齊,主帥新喪,偉越威信不高,號令不行,只要分師先破弱敵,定能以奇制勝。吳王采納其建議,繼續揮師前進並選擇了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偉越倉促應戰,把六國軍隊放在前面以掩護後邊的楚軍。吳王令 3000名囚徒在前誘敵, 先攻胡、沈、陳三國軍隊,結果誘兵壹觸即潰,胡、沈、陳三國軍隊緊迫不舍,爭搶俘兵,陣勢大亂。吳軍主力乘機出擊,俘胡、沈國君及陳大夫 聶,隨後又釋放胡、沈軍的俘虜,讓他們逃奔許、蔡、頓軍傳呼“國君被殺”,吳軍趁機隨後吶喊沖擊,三軍震動,驚慌潰逃。楚軍失去掩護,又未列陣,自知不敵而逃。吳軍攻占州來。 公元前 519年 ) 13:柏舉之戰(公元前 515年) 春秋末期,吳國崛起,與楚長期爭霸江淮。周敬王五年(公元前 515年),吳國闔閭繼位後,采取疲楚誤楚方針,派壹部兵力遊擊襲擾楚國邊境,長達六年之久,使楚國疲於奔命,極大地削弱了楚軍的戰鬥力。 14:姑蘇之戰(公元前494年) 周敬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494年),吳、越在夫椒壹戰,越慘敗求和,才未亡國。越王勾踐在吳被扣作人質三年,受盡羞辱。回國後勵精圖治,積蓄國力,壹心滅吳,史有“臥薪嘗膽”的故事。越對外結好齊、楚、晉等國,采取各種辦法麻痹吳國,慫恿吳國北上中原爭霸,用以消耗其國力。 15:笠澤之戰(公元前 478年) 姑蘇壹戰,吳幾乎被越亡國,兩國實力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吳國因連年征戰,財力耗盡,被迫采取“息民散兵”之策,以圖恢復國力。。。(簡略) 16:戰國七雄兼並戰爭 由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進入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戰爭促進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春秋末年呈現晉、楚、齊、越對峙局面,各國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新興地主階級奪權、兼並鬥爭空前激烈。晉在變革中解體,最後形成“三家分晉”,魏、趙、韓變成三個獨立的封建政權。齊國被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田氏所代。處於邊遠地區的楚、秦、燕最終也轉化為封建政權。越國因發展緩慢,被楚所滅。在淮河、泗水之間還有十多個弱小的諸侯國。魏、趙、韓、齊、楚、秦、燕所處條件較好,加之不斷改革,都具雄厚實力,史稱“戰國七雄”。這七個強國為爭奪人口、土地,兼並戰爭連年不斷。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五個階段。 前期主要是大國之間為控制、兼並小國或攻取戰略要地而發生的戰爭,大國之間的兼並戰爭還未全面展開。主要包括兩個階段: 魏國稱雄階段。魏、趙、韓三家分晉後,魏國占據山西西南部富饒、險要地區,又經改革,迅速強大起來,文侯、武侯兩代聯合韓、趙兩國四面擴張:向西奪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陜西北洛河南段與黃河之間地區) ;向北越過趙國邊境滅了中山國;向東攻齊,進入齊的長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國壹時聲威顯赫,稱雄中原。 魏、齊爭雄階段。韓、趙助魏稱雄後,沒有得到好處,遂自求發展,致使聯盟關系破裂,打了起來。這時,魏國東面的齊國,西邊的秦國,逐漸崛起。齊桓公為擺脫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遊附近的諸侯國,與魏爭雄。秦國為奪回被魏國占領的河西地,兩次大敗魏軍,震動中原。魏惠王時,為了打破齊、秦東西夾攻的態勢,又拉攏韓、趙,使三國矛盾暫時得以緩解。但不久,趙國又與齊、宋、燕聯合抗魏。齊威王利用趙、魏矛盾,圖霸中原。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為爭奪衛國,魏發兵攻趙。趙向齊求救。齊軍在田忌、孫腹率領下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的戰法。齊、秦也趁機搶占魏地。魏惠王因為韓國抵制其會盟,又於周顯王二十七年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軍在馬陵之戰中以減竈之計誘敵, 設伏全殲魏軍 10萬之眾。齊國從此稱霸中原。在齊、魏相爭的同時,秦國重用商鞅改革,國勢日盛,不斷向東擴展,兩次大敗魏軍,迫使魏又想附齊抗秦。周顯王三十五年以後,兼並戰爭更為復雜、激烈。 簡略。。。 17:秦滅六國 長平之戰後,六國皆弱,已無抗秦之力。各國又只圖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難於形成合縱抗秦的力量。秦則堅持遠交近攻的戰略,攻占了韓、魏、趙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齊、秦領土已接壤,阻斷了趙、楚聯系,對韓、魏成三面包圍。秦滅六國條件已經成熟。秦王政采納大臣建議,以破壞六國合縱為指導思想,重點打擊趙、楚兩國。秦王政十壹至十五年,秦國四次出兵攻趙,拉開了統壹戰爭的序幕。秦軍先勝,後被趙將李牧擊敗。秦遂轉向弱小的韓國,於十七年滅韓。這時趙國遭災,秦國趁機實施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於十七年滅了趙國。趙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接著,秦軍又重創燕軍主力,燕王喜與代王嘉退往遼東郡。二十二年,秦以壹部兵力滅魏,進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萬大軍攻楚,不料大敗而歸。後派老將王翦率 60萬大軍再次攻楚, 終將楚國滅亡。二十五年,秦軍又掃清了燕、趙殘余勢力,僅剩下壹個齊國。二十六年,秦軍避開齊國正面防禦,自燕地南下,壹舉攻占齊都。至此六國皆平,終成統壹大業。 ================================== 從這裏開始,因為回答文字限制的原因,只給妳列出各戰役名稱。 18:晉陽之戰(公元前 455) 19: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 20:馬陵之戰(公元前445) 21:伊闕之戰(公元前293年) 22:破齊之戰 (公元前314年) 23:即墨之戰(公元前284年) 24:鄢郢之戰(公元前 279年) 25:閼與之戰(公元前269年) 26:長平之戰(周赧王四十六年) 27:邯鄲之戰(公元前2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