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閱讀:馬的神性與德性

閱讀:馬的神性與德性

馬的神性與德性

甲午馬年在奮蹄騰躍的呼哨聲中來到了人間。

用動物紀年,可能是史前史上人類最早采用的壹種紀年法,因為在洪荒時代,人類與動物是朝夕相處的夥伴,命運與***,而動物以其在自然力面前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常常給人類提供生存的智慧。況且被用來做紀年標記的動物,多與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在中華文明的起源上,動物紀年法與後起的幹支紀年法相融合,創造出了國人普遍采用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幾千年壹路走下來,生肖紀年成為最為通行而生命力也最為綿長的紀年法與民間信仰。人壹生下來,便取得了壹個以出生之年的生肖動物為標記的命運編碼。年復壹年,代復壹代,傳衍不息。

追溯馬作為中國人的十二生肖之壹的歷史,至遲在戰國《日書》裏就有其身影了,而完整的記錄,則出現在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論衡·物勢》中:“寅,木也,其禽,虎也……午,馬也。”“午亦火也,其禽為馬。”地支裏的“午”與屬相裏的“馬”對應,俗稱“午馬”。馬年出生的人,便是“屬”馬的人,以馬為生肖,或者說“肖馬”。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中,凡是馬年出生的人,他的基因裏就具有或者說吸收了作為動物的馬的壹些內在的品質,如強壯、善走、有力、遠大、親和、溫順、靈氣等。古人用“超然長騖,萬裏壹息”壹類詞語來描繪馬的善走與能力。談到馬的親和與靈氣,南朝宋劉敬叔在其《異苑》裏講了壹個故事:“苻堅為慕容沖所襲,堅馳騧馬墜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躑躅臨澗,垂鞍與堅。堅不能及,馬又跪而受焉。堅援之,得登岸而走廬江。”這類動物救主的故事,在民間故事裏屢見不鮮。然孔老夫子另有慧眼,他說:“驥不稱其力,而稱其德也。”他認為在馬身上,最主要而又值得稱道的,並不是它的力量,而是它的德性(德行、品德)。據我的理解,孔夫子所謂的“德”,就是神性。因為古人認為,馬是神性的動物,是地之精(《春秋說題辭》:“地精為馬,十二月而生,應陰紀陽以合功。”)、河水之靈(宋《瑞應圖》:“龍馬者,仁馬,河水之精也。”)。古代神話傳說裏傳頌的龍馬、天馬,都是神馬。

“龍馬”之說,最早見諸《尚書》記載的“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和《周易·系辭上》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神話。“河出圖”神話說,遠古時黃河(孟津古渡)裏浮現出壹匹龍首馬身的怪獸——龍馬,人類的始祖伏羲將其收服,發現馬背上鬃毛的旋是壹幅排列有序、行數有異的神秘圖畫,於是根據這幅“龍馬負圖”所隱含的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及其神異的排列,畫出了八卦圖。負圖的龍馬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初階。“龍馬負圖”神話在民間不脛而走,延續了幾千年而至今不衰,河南省的孟津縣把這個神話視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龍馬的神話,不僅在孟津壹地流傳。《山海經·海外西經》:“白民之國……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應劭註《漢書·禮樂誌》:“訾黃,壹

名乘黃,龍翼而馬身。”乘黃是瑞獸、神獸,是白民之國信仰中的龍馬。如果說,伏羲是東夷族群的人文始祖,那麽,白民之國作為帝俊、帝鴻(黃帝)壹系的後裔,當是壹個以粟為主糧的中原地區的農業部族,說明在古代,龍馬神話與龍馬信仰的文化分布地域是相當廣泛的。

“天馬”之說,最早見於《漢書》:元狩二年,馬生余吾水中;元鼎四年,馬生渥窪水中。漢武帝作《天馬歌》曰:“天馬來,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來,歷無草,徑千裏,來東道。天馬來,龍之媒,遊閶闔,觀玉臺。”《史記·大宛列傳》曰:“(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1969年在甘肅武威東漢墓中出土的“馬踏飛燕”的銅奔馬,昂首嘶鳴,舉足騰躍,壹只蹄踏在壹只飛翔的燕子(壹說龍雀)身上。筆者以為,漢代的青銅鑄造藝術家們的這個作品,很可能取意於漢武帝《天馬歌》裏的天馬。

去古而到後世,“天馬”壹詞進入世俗生活,成語“天馬行空”裏的“天馬”轉而指稱那些“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明·劉子鐘《〈薩天錫詩集〉序》)的人。而從“龍馬”而衍生而來的龍馬精神,則成為民族精神的代表而被老百姓所普遍認同。作為馬的德性和神性之集中體現與代表的天馬、龍馬,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自然而然被納入和融匯到了生肖馬的內涵之中。

如果說龍馬和天馬作為高不可及的神馬,更多地流行於和影響著上層社會的話,那麽,“千裏馬”的觀念則在民間社會更為普及。“伯樂相馬”的故事雖然發生在秦穆公時代,《莊子》、《列子》等古籍裏早有著錄,但經唐代文學家韓愈闡釋後,“千裏馬”的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千裏馬”就是良馬,而良馬的德性,不僅表現為“萬裏壹息”的能力,而且有威武不屈的品性,這也就是那些屬馬的人所具有的或追求的良好性格與高尚品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