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來自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來自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紙上談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

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 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例 句:人們十分討厭那些只會~,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典 故: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壹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

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壹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

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2、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 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

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例 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典 故: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

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

3、破釜沈舟[ pò fǔ chén zhōu ]: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出 處:明·陳孝逸《與羅杓庵書》:“秋間姑且破釜沈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必不敗;而後杜門卻軌。”

例 句:現在已~,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幹到底了。

壹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典 故:有壹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

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

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

這壹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

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壹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壹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幹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

這就叫破釜沈舟。

4、鞠躬盡瘁[ jū gōng jìn cuì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 處: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例 句:她為推展學前教育,鞠躬盡瘁,貢獻良多。

典 故: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這時,占據四川壹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

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

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

(參看“三顧茅廬”),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

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壹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裏,由他裁決。

諸葛亮是壹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壹面和東吳結好,壹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

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

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

過了壹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壹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

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壹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壹句成語。

5、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

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 處:元·賈仲名《對玉梳》:“妳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例 句:如果不潛心鉆研,壹心只想走捷徑,恐怕是~,無濟於事的。

典 故: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

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