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出自: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譯文: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麽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
2、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出自:元·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譯文:我遙望古都長安壹帶,內心想得很多。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看到了無數間的宮殿都變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3、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出自:宋·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譯文:煙霧橫索,風雨呼嘯,從前的帝都現在只剩下寥寥的宮殿舊址。如果人們想要知道古往今來興亡交替的規律,看看洛陽城就知道了。
4、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出自:唐·劉禹錫《烏衣巷》。
譯文: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5、驪山四顧,阿房壹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
出自:元·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譯文:在驪山上四處看看,阿房宮已經被壹把火燒沒了,當時的繁華富貌,現在在哪裏?只見衰草蕭疏,水波旋繞。到現在留下的遺憾像煙花壹樣。
2.形容時代變遷的成語白駒過隙、歲月如流、尺璧寸陰 、韶光似箭、光陰如箭
壹、白駒過隙 [ bái jū guò xì ]
解釋: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壹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自:戰國 莊子《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譯文:人生在這天地間,如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壹樣,壹下子而已
二、歲月如流 [ suì yuè rú liú ]
解釋:形容時光消逝如流水之快。
出自:南朝·陳·徐陵《與齊尚書仆射楊遵彥書》:“歲月如流,人生何幾!”
譯文:時光消逝如流水之快,人生還有幾年。
三、尺璧寸陰 [ chǐ bì cùn yīn ]
解釋:陰:日影,光陰;寸陰:指極斷的時間。日影移動壹寸的時間價值比徑尺的璧玉還要珍貴。極言時間可貴。
出自:西漢 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得而易失也。”
譯文:所以聖人不貴尺的璧,而珍重壹寸光陰,時間得而易失去的
四、韶光似箭 [ sháo guāng sì jiàn ]
解釋:美好的光陰像飛箭壹樣流逝。
出自:明·黃元吉《流星馬》第壹折:“端的是韶光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趕少年。”
譯文:頂端的是韶光似箭催人老,時間像梭追趕著少年人。
五、光陰如箭 [ guāng yīn rú jiàn ]
解釋: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自:唐·韋莊《關河道中》詩:“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
譯文:只見時間如箭,迅速流逝,怎麽知道那張射出箭的弓是上天拉開的。
3.形容時代變遷的詞語有哪些1、時移世易 [ shí yí shì yì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壹樣。
時移世易,他對故鄉欣欣向榮的景象感慨不已。
2、時易世變 [ shí yì shì biàn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壹樣。
出 處:晉·魯褒《錢神論》:“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翻譯: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前和現在的風俗也不壹樣了。
3、時移世變 [ shí yí shì biàn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壹樣。同“時易世變”。
出 處:唐·白居易《唐淮南節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朝當晏駕,時移世變。”
翻譯:當朝的皇帝駕崩了,世事又會有新的變化。
4、陵谷變遷 [ líng gǔ biàn qiān ] 陵:大土山;谷:兩山之間的夾道。丘陵變山谷,山谷變丘陵。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
出 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翻譯:丘陵變山谷,山谷變丘陵。
5、滄海桑田 [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出 處: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翻譯:有壹個叫麻姑的仙女,說自從她當仙女以來,已經見到東海有三次變為桑田了。
4.形容經歷過很多世事變遷的成語( )飽經滄桑
bǎo jīng cāng sāng
[釋義] 飽:充分地;經:經歷;滄桑:滄海桑田。意思是說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形容經歷了許多世事變化。生活經歷極為豐富。
[語出] 王蒙《輪下》:“而妳是壹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滄桑;眼角皺紋細密如網。”
[正音] 滄;不能讀作“chuānɡ”。
[辨形] 滄;不能寫作“蒼”。
[近義] 飽經風霜 曾經滄桑 飽經憂患
[反義] 初出茅廬 少不更事 乳臭未幹
[用法] 用於閱歷深的人;尤其是老人。壹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5.寫歷史變遷的詩1、唐·崔顥《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唐·孟浩然《登鹿門山懷古》
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沙禽近方識,浦樹遙莫辨。 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巖潭多屈曲,舟楫屢回轉。 昔聞龐德公,采藥遂不返。金澗餌芝術,石床臥苔蘚。 紛吾感耆舊,結攬事攀踐。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白雲何時去,丹桂空偃蹇。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
3、唐·崔塗《過洛陽故城》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墻看破盡,遺跡漸應無。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4、北宋·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5、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為什麽古人喜歡以歷史變遷為主題寫詩呢?
壹方面既可表達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感傷之情;另壹方面表達了作者壯誌未酬的思想
6.表現表現歷史變遷的詩句過洛陽故城
詩人:崔塗 全唐詩庫—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墻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7.形容時代變遷的成語有哪些1、時移世易 [ shí yí shì yì ]
解釋:時代變遷,世事也不壹樣。
出處:《梁書·侯景傳》:“假使日往月來,時移世易,門無強蔭,家有幼孤。”譯文:幾遍是時間壹天天的過去,時代變遷,世事也不壹樣,門上沒有頑強的樹蔓,家裏有了老幼。
2、時異事殊 [ shí yì shì shū ]
解釋:殊:不同;差異。時間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壹樣。意思是事物隨著時間改變而發生變化。亦作“時異勢殊”。
出處: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尚恐議者曰:‘時異事殊。”譯文:經常驚恐議論的人說:現在時間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壹樣了。
3、時易世變 [ shí yì shì biàn ]
解釋:時代變遷,世事也不壹樣。
出處:晉·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譯文:如今最著急的就是怎麽解決這件事情,時代變遷,世事也不壹樣,古今的風俗不壹樣。
4、海水桑田[hǎi shuǐ sāng tián]
解釋:是指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變遷很大。
出處:唐·韋應物《漢武帝雜歌》之壹:“海水桑田幾翻覆,中間此桃四五熟。”譯文:滄海變桑田反反復復,中間這顆桃樹熟了四五次。
5、物是人非[wù shì rén fēi]
解釋: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出處:宋·李清照《武陵春》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譯文:“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
8.描寫歷史的詞語大全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基本釋義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典 故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壹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壹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妳幫我的忙。希望妳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壹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壹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壹起到船上去,說是壹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壹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壹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壹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