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跟寓言有關的成語故事

跟寓言有關的成語故事

和寓言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很多,以下列舉10篇:

1、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用來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醜上》。

春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麽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壹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壹棵壹棵地往上拔。壹大片禾苗,壹棵壹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2、成語故事·葉公好龍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成語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裏,把頭探進窗子。葉公壹見,嚇得拔腿就跑。

3、成語故事·守株待兔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突然,他看見有壹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壹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壹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壹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壹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麽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4、成語故事·掩耳盜鈴

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就聽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壹只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5、成語故事·狐假虎威

喻仰仗別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壹》:“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6、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壹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壹個漁父把兩者壹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7、成語故事·自相矛盾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壹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壹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麽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8、成語故事·畫蛇添足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壹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壹壺酒,覺得幾個人壹起喝嫌少,壹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壹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怎麽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於沒有喝上酒。

9、成語故事·量體裁衣

成語故事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壹,不可有二。”壹次派人給張融送壹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壹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10、成語故事·庖丁解牛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壹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裏靈活地移動,沒有壹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壹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