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比喻熟練有把握。"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數"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於事前對問題已有全面的考慮和解決辦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辦事神態鎮定、沈著;"心中有數"偏重於對客觀情況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胸有成竹
拼音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解釋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裏有壹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已經非常熟練很有把握了
近義詞
成竹在胸
目錄
1詞匯信息
2成語典故
3典故故事
折疊編輯本段詞匯信息
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胸有成竹故事圖片成語:胸有成竹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解釋:成竹:完整的竹子;胸:心裏。原指畫竹子時要在心裏有壹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盤的考慮和謀劃。
結構:主謂式
近義:成竹在胸、勝券在握、心中有數、輕車熟路
反義:心慌意亂、驚慌失措、心中無數、茫無頭緒。
猜燈謎:個個記在心歇後語心口窩生筍子
示例:◎革命大家庭的暖暖春意更加反襯出在嚴重態勢下我軍指戰員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的氣概。
◎畫竹要求落筆之先,成語"胸有成竹"的意思就是指作者畫前要有充分的謀劃,不要想壹筆,畫壹筆,勉強湊成。
◎胸有成竹,指的是在藝術創作中,動手作畫之前,應先在心裏構思出要描繪的完整的形象,當審美意象在胸中孕育成熟,呼之欲出時,必須抓時機"振筆直逐"。
◎唯有他在自己的壹生中,完全自發地、胸有成竹地玩弄繪畫技巧,像魔術師似不斷變幻招數,畫出無數傑作。
◎胸有成竹者自然對竹子認識深刻,能夠落墨不多,而雨態風姿,各得其妙。
折疊編輯本段成語典故
折疊版本原文
竹之始生,壹寸之萌①耳,而節葉具焉②。胸有成竹典故漫畫自蜩腹蛇蚹③以至於劍拔十尋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⑤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⑥,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壹,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筼筜,yúndāng,壹種大竹。)
晁補之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折疊原文註釋
①萌:芽。
②而節葉具焉:但節、葉都具備了。具,具備。焉,句末的語氣助詞。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蟬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蟬。蛇蚹,蛇的腹下。蟬的腹部是分節的,蛇的腹下分節、有鱗片,這些特征都與竹筍有些相像。這裏形容竹出生的狀態。
④尋:古代八尺為壹尋
⑤成竹於胸中:在胸中醞釀成熟竹子的形態。成:成熟的,完全的。
⑥急起從之,振筆直遂:這裏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筆,從之、直遂",就是急忙起來揮動畫筆,依照、跟隨(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隨"。
⑦與可:文與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監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與可是蘇軾的表兄,宋代畫竹名師。
⑧見於中:心中有了構思。心裏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時。
⑩豈:哪裏。
熟視:仔細查看 逝:消失。 累:堆積。 為:畫。 自:從。 生而有之:這是壹生長就有的。折疊原文今譯
竹子初生時,只是壹寸高的小芽而已,但節、葉都已經具備了。從像蟬的腹部、蛇的鱗片壹樣,到劍壹樣挺出高達十尋的,各種形態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畫竹的人壹骨節壹骨節地來畫它,壹片葉壹片葉地來堆砌它,哪裏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畫竹壹定要心裏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筆來仔細的觀察,就會看到他所想畫的竹子,急起揮筆,依照心裏竹子的形象,壹氣呵成,以再現心中所見到的(竹子)。(這個過程)好像兔子跳躍飛奔、鷹隼俯沖下搏壹樣,稍壹遲疑,機會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這樣,但心裏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裏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於想法和動作內外不壹,心與手不能協調壹致,沒有學習的過錯啊。所以凡是心裏明白而操作不熟練的,平常自己以為明白,可事到臨頭就忽然忘記了,難道只有畫竹是這樣嗎?
折疊編輯本段典故故事
文與可(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胸有成竹的圖片文與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竹子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人物簡介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