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畏字開頭是什麽成語

畏字開頭是什麽成語

畏葸不前

[解釋]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

[拼音] [wèi xǐ bù qián]

[出處] 《清史稿·高宗本紀》:“丁卯;以扈從行困畏葸不前;褫豐安公爵、田國思侯爵;阿裏袞罷領侍衛內大臣。”

畏首畏尾

[解釋] 畏:怕,懼。前也怕,後也怕。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

[拼音] [wèi shǒu wèi wěi]

[出處] 《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

畏強欺弱

[解釋] 害怕強大的,欺負弱小的。

[拼音] [wèi qiáng qī ruò ]

[出處]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1回:“妳自己想想,這等畏強欺弱的勾當,便給妳報了仇,泄了恨,又有什麽體面呢?”

畏威懷德

[解釋] 懷:思念。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拼音] [wèi wēi huái dé]

[出處] 《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畏影而走

[解釋] 比喻庸人自擾。亦作“畏影惡跡”。

[拼音] [wèi yǐng ér zǒu]

畏強淩弱

[解釋] 形容欺軟怕硬。

[拼音] [wèi qiáng líng ruò]

[出處] 宋·蘇轍《再乞罪呂惠卿狀》

畏口慎事

[解釋] 說話謹慎,做事小心。

[拼音][wèi kǒu shèn shì]

[出處] 宋 蘇軾 《答吳子野書》之二:“近日始畏口慎事,雖已遲,猶勝不悛也。”

畏難茍安

[解釋] 害怕困難,茍且偷安。

[拼音] [wèi nán gǒu ān]

[出處] 《老殘遊記》第八回:“只此壹聲,人人精神震動,不但人行腳下覺得輕了許多,即驢子亦不似從前畏難茍安的行動。”《清史稿·食貨誌二》:“大學士 倭仁 疏陳黑地升科,州縣畏難茍安,請申明賞...

畏蜀如虎

[解釋]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壹般

[拼音] [wèi shu rú hǔ]

畏刀避箭

[解釋] 比喻遇戰事退縮不前。

[拼音] [wèi dāo bì jiàn]

[出處]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壹時。空有滿朝文武,那壹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畏影惡跡

[解釋] 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

[拼音] [wèi yǐng è jì]

[出處]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畏之如虎

[解釋] 像怕老虎那樣害怕。形容懼怕到極點。

[拼音] [wèi zhī rú hǔ]

[出處] 宋 龔明之 《中吳紀聞·朱氏盛衰》:“有在仕途者,稍拂其意,則以違上命文致其罪, 浙 人畏之如虎。”

畏葸退縮

[解釋] 因為膽怯而後退。

[拼音] [wèi xǐ tuì suō ]

[出處] 宋·魏泰《東軒筆錄》:“唐介始彈張堯佐,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彥博,則吳奎畏葸不前,當時謂拽動陣前。”

畏而愛之

[解釋] 畏:懼怕。指又怕又愛。

[拼音] [wèi ér ài zhī ]

[出處] 《左傳·襄公三十壹年》:“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畏罪潛逃

[解釋] 犯罪後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拼音] [wèi zuì qián táo ]

[出處]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盧生等騙了始皇幾年,畏罪潛逃。”

畏縮逡巡

[解釋] 逡巡:想走又不走,猶豫不決的樣子。指因為害怕而不敢向前。

[拼音] [wèi suō qūn xún ]

[出處] 明·劉基《黃金策·出行》:“或鬼持世,乃是逡巡畏縮之象,欲行不行,必懷疑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