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杞人憂天這個成語

杞人憂天這個成語

[qǐ rén yōu tiān]

杞人憂天(中國漢語成語)

杞人憂天傳說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傳說之壹,在《山海經》、《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記》等史料中均有記載。《列子·天瑞》中對其基本內容敘述為: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塌下來,吃不好飯,睡不著覺,有個智者從天體構成對他進行了開導,終釋疑惑。

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封夏朝開國君主禹的後裔到杞地(河南開封東南部的杞縣)建立杞國,杞人就是對杞國人的稱呼。

杞人憂天傳說中蘊含的造福於民、澤被後世的無私奉獻精神,積極進取、勇於探索的開拓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

2014年12月,河南開封申報的“杞人憂天傳說”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背景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壹個諸侯國,由華夏族所建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也就是說,杞國公族與越國公族本是同壹先祖,壹脈相承。

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尋找夏朝開國君主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杞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河南開封杞縣),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國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壹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出處

杞人憂天。《列子·天瑞》:“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後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清邵長蘅 《守城行紀時事也》詩:“縱令消息未必真,杞人憂天獨苦辛。” 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當世巨公曲諒杞人憂天之愚,正其偏弊。”粵劇《關漢卿》。

成語出處:戰國·列子《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解釋杞:周代諸侯國名,杞國,是中華大地上壹個古老的方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為宋滅,杞武公十壹年(公元前740年)杞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於壹帶,重建杞國。憂天:擔心天會掉下來。老是怕天塌下來,以至於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比喻不必要或無根據的憂慮。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庸人自擾、杞人之憂、伯慮愁眠

反義詞無憂無慮

押韻詞嚙雪餐氈、心不在焉、沖鋒陷堅、航海梯山、虎體鹓班

本詞語已被選入北京2011中考說明。

例句清·李汝珍《鏡花緣》:“‘海外都說“~,伯慮愁眠”。九公所說口號,

開封市東南部50公裏處的杞縣

莫非就是這兩句?’”

正音杞人憂天中的杞不讀“jǐ”,讀“qǐ”。

成語道理:為沒根據的事情而憂慮和擔心

例句

由於憂慮到孩子的幸福,很多母親經常會杞人憂天。他們是典型的悲觀論者,喜歡杞人憂天。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這種關註並非杞人憂天,盡管很多人並不認為經濟的增長就是罪魁禍首。常常幻想宇宙如果有壹天滅亡,世界將會是如此的荒涼,但對生死卻不是常常會產生恐懼感,不可思議的想象,杞人憂天。

出處

戰國時代 列禦寇 《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後的又壹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裏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遺成《列子》壹書,余者皆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名,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妳妳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老婆說:子陽並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壹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誌》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禦風之術,能夠禦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莊子《逍遙遊》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他駕風行到哪裏,哪裏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

據《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翻譯: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壹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故經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

典故

編輯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忘食。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出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亡)處無(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選自戰國·列禦寇《列子·天瑞》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道理

編輯

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誌,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誌,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成語本意指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原意是要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的人生哲學的反映。後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的憂慮。

但是如果從積極方面看待杞人憂天的話,則是壹種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且勤於探究的良好表現。

在人類還沒有完全認識自然界之前,壹個人提出任何疑問,其勤學好問、勇於探索的精神本身無所謂錯誤。可是杞人成天為這個問題煩惱憂愁,而影響到自己的現實身心生活就不對了。未來有很多會發生和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成天只是擔憂有什麽用?關鍵是多學知識,了解自然,做好防範。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現代社會是壹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狀況對於壹個人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平時要註意分析事物之問的聯系,防止主觀片面性和盲目性。對於壹些確實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我們也不要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樂在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