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隅頑抗的意思是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成語拼音:fù yú wán kàng。
成語解釋:負:依仗;隅:通“嵎”,山彎。“負隅頑抗”本義是指憑借險阻,頑固抵抗,依仗某種有利的條件,頑固進行抵抗,現多形容敵人態度不老實,拒絕投降。
成語出處: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負隅頑抗”。
成語用法:在句中壹般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多含貶義。
成語示例:現代郭澄清《大刀記》:“這麽壹來,正靠著城門負隅頑抗的狼羔子,還有他那些嘍啰們,更加摸不著頭腦了。”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的齊國,有壹年鬧天災,許多人餓死在路旁。孟子的弟子陳臻心情沈重地對孟子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您能去說服齊王打開糧倉賑濟百姓嗎?” 孟子嘆了口氣:“我何嘗不為齊同的百姓擔憂呢?可是我不能再去勸說齊王了。妳聽說過馮婦的故事嗎?晉國有壹位叫馮婦的獵手,專門會打老虎,屢鬥屢勝。
可是後來馮婦決心不打老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許多年之後,山裏出現壹只猛虎,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角。老虎背靠著山角,瞪圓了眼睛,大吼壹聲,嚇得獵人不敢上前。這時湊巧馮婦路過這兒,跳下車子,挽起衣袖,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壹場拼搏,終於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
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那些自稱為有學問的人,卻在嘲笑他,我不能學馮婦的樣子呀,我如果再去勸說齊王,不是也會像馮婦壹樣遭到士人的嘲笑嗎?”陳臻聽完孟子的話,只能同情地點點頭。